“订单式”劳务协作提升沿河籍务工人员“含金量”——我市对口帮扶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今日张家港  发布时间:2019-11-28 15:06:08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为了让沿河的贫困群众脱掉的贫困“帽子”,我市将对口帮扶的重点放在了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解决其就业难题。沿河的部分务工人员,走出大山,来到张家港,通过“订单式”劳务协作,精准的技能培训,他们“零距离”走上了含金量高的工作岗位。

2019年以来,我市与对口帮扶沿河县就劳务协作开展紧密联系与合作,我市定期向沿河提供岗位信息42期,提供岗位4894个;就业技能培训上,举办32期劳务协作培训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97人次。截至10月底,沿河籍务工人员233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1人)来我市务工。

11月12日,记者见到了在沙钢集团工作的沿河小伙肖永豪,“我过去在云南打工,由于收入较低频频跳槽,去年家人告诉他,现在有个政策可以去张家港学习技能,当地还给介绍工作。现在在张家港工作后,对工作比较满意,还想继续在沙钢发展下去。”记者了解到,自从去年7月肖永豪进入沙钢集团之后,他就决定在张家港安定了下来,第一个月的收入就拿到3000多元,收入逐月增加,一年下来的工资拿到了75000多元。

肖永豪家人所说的政策是我市为沿河精准搭建劳务服务平台,让更多沿河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根据务工人员需求,提供“人岗精准匹配、稳岗跟踪服务、心理疏导、免费临时居住就餐、定单(定向)式培养、劳动维权、就医就学、职业介绍”一站式服务,保障贫困劳动力顺利入职稳定。

今年以来,“订单式”开展劳务协作越来越频繁。像肖永豪来到张家港之后,就参加了在市环宇职业培训学校开设的“沿河挖掘机技能短训班”。开设以来共培训了36人,如今他们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了一份稳稳的收入。为了让沿河籍务工人员更好就业,我市人社部门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根据沿河籍务工人员的就业意愿,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分别开设驾运技能、电焊、服装制版等培训课程。2019年共有160人沿河籍务工人员参加了培训。

参加技能培训后的劳动者,一下就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市环宇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姜伯龙告诉记者,“沿河籍劳动者在我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工种的含金量提高了。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经过职能技术培训后,一个月的收入可达到5000至8000元。”

帮扶一人,致富一家,沿河开展的劳务经纪人培训,壮大当地劳务载体。沿河自治县围绕“大手牵小手、小手牵贫手”思路,通过实施劳务经纪人培训,在金硕源人力资源机构、张家港·沿河人力资源市场这支“大手”带动下,发展一批既懂村情民意、也懂劳务输出政策方针,有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的劳务经纪人,提高劳务输出促进就业脱贫的组织化程度。2019年,全县开展劳务经纪人培训2期173人,通过劳务经纪人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000余人。

   转移就业既要稳定就业也要扩大就业,我市灵活组织就业招聘活动,深入沿河各乡镇和贫困村举行家门口的招聘会,如2019年“春风行动”沿河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采取多点多场联动开展的形式,11个小分队深入11个乡镇(街道)开展招聘,组织进场招聘企业45家,提供就业岗位3253个,共有2000多人进场求职,712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4人)达成就业意向,方便沿河籍务工人员应聘。2018年以来,沿河共输出400多人到我市就业。

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沿河实施的“菜单”培训,激活贫困劳动力内生动力,用人单位出订单、培训机构下菜单、政府投入来买单的“三单”模式,企业提出岗位标准和要求,与培训机构签订定岗培训协议,培训机构把人员组织起来按照企业用工要求进行统一培训,组织输送至用人单位考核招聘实现就业,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形成了“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保障体系,让沿河百姓就业更精准。

(融媒记者:任黎明 沈小恒 陆健 徐亮 黄绍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