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镇江:“非遗+旅游”让非遗活起来旅客留下来
来源:镇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21 08:32:30

逛古街、品非遗、听戏曲、赏秋景。日前,第五届民俗文化周活动在镇江市西津渡景区开幕,来自苏州、常州、淮安等大运河沿线的民俗艺术家们展示着各自的绝活,热烈气氛和精湛绝伦的手工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民俗文化周’是镇江市自2015年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活动旨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实现非遗与旅游牵手,更好地释放非遗的旅游价值。”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诸如此次民俗文化周活动,一连四天的文化周活动,每天都有四到五支队伍分散在各景点进行行街表演,不仅展现了民俗特色,同时也搅热了西津渡的旅游阵地。

“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镇江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镇江现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见证了镇江的历史发展变迁,是镇江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优秀代表,也是镇江文脉延续的重要力量。

而如何利用好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让非遗借助旅游的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镇江市一直在探索。“经过几届民俗文化周活动的举办,形成了‘文化+旅游’以及和景区文化内涵融合的形式。”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举例,以西津渡景区内“观音洞”为载体,此次文化周活动涵括以“观音文化”为主题,举行“妙指生佛——熊崇荣剪纸展”。具体包括送子观音、凤莲观音、圣观音等四十幅剪纸,为观众呈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剪纸世界。还有往年的为契合焦山的抗英炮台等民间故事展示民间文学,配合南山的长寿节展示古琴等等。“根据各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点,来打造每个景区的展览项目,不仅挖掘出非遗的深刻内涵,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游客留下来。”

除了民俗文化周活动,在镇江,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大型非遗传承活动,如白蛇传活动、非遗“三进”活动、“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等,有些已成为镇江闪亮的文化旅游品牌。

非遗的发扬光大不仅仅限于墙内开花,还要积极走出去。“镇江市一直积极组织各类非遗展演走出去,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以恒顺香醋、梅庵古琴、乱针绣等为主线,在香港、台湾等各地举办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集中呈现镇江丰厚的历史遗存和现代文创,以此扩大城市影响力。”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为非遗搭上旅游的快车,离不开非遗自身的创新性发展。“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只有积极与生活融合,才能让非遗活起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太平泥叫叫”的传承人周宝康老师告诉记者。

周宝康两年前将“太平泥叫叫”开进了西津渡景区内。记者见到周宝康时,一名来自无锡的年轻人正在和他探讨合作将一些“太平泥叫叫”衍生品进行售卖。“随着西津渡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太平泥叫叫’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在扩大知名度之外让游客能更深体会其内涵,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生活,让非遗无处不在。”周宝康强调,在坚持核心技艺、非遗基因基础上,实现表现形式契合游客需求和现代生活。“如结合景区特色,制作与‘太平泥叫叫相关的茶器、花器、香器、文具等,真正实现‘古人与今人对话’。”

“以往的旅游大多停留在观看山水,领略自然景观的层面,这种发展过于单一,也缺乏互动性,即便当地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也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吸引游客二次旅游。”镇江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的出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参与互动的机会,还可以给游客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比如,游客可以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术,甚至可以参与非遗表演或者制作一些艺术品,这对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融媒记者:张琼霞 摄影:王呈、谢道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