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这本张家港通讯录太特殊了,手机号码10个都找不到!
来源:今日张家港  发布时间:2019-10-08 08:42:47
特别提示:笔记本、通讯簿、宗谱、藏书……在家住南沙的蔡建良家中,陈列着众多年代久远的档案资料及物品千余件。这些老物件如同一座连接今昔的“时光博物馆”,让人重温70年的流金岁月……

 

VIDEO

笔记本、通讯簿、宗谱、藏书……在家住南沙的蔡建良家中,陈列着众多年代久远的档案资料及物品千余件。这些老物件如同一座连接今昔的“时光博物馆”,让人重温70年的流金岁月……

百本工作手册 记录家乡70年巨大变迁

今年蔡建良63岁,1976年时,他进入南沙公社工作。

从那时起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40多年来,蔡建良累积了近150本笔记本。

在这些加起来25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中,蔡建良记下了工作中的点滴,也印刻下了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

“1949年,柏林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0元;1962年,增加到62.51元;1978年,增加到119元;2004年,达到8735元;2015年,达到31865元……”笔记本上这些详实而鲜活的数据,是蔡建良在柏林村工作时,查阅档案、大量走访得来的。再次看着这些数据,社会生活变化的一幕幕场景又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

▲1968年,柏林村孙姚庄的土砖窑

▲2019年,柏林村孙姚庄的小楼房

“1949年前,柏林村大多数人住的是矮小的草房或土坯墙瓦房,全村仅有2户人家有楼房。上世纪70年代后才开始翻建平房,80-90年代开始建楼房,家中的中高档消费品也呈井喷式增长。现在,全村超过50%的农户在村外也有了房舍!”蔡建良欣喜地回忆道。

小编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柏林村境内原本只有少数农户有土布织机,穿衣问题得靠自己种棉花、织布解决。现在,全村有民营企业50余家,年创7亿收入,人人有就业、创业岗位。

▲柏林村现貌

小小通讯录 见证信息时代飞速发展

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通讯录,蔡建良也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小小一本通讯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阿拉伯数字的变化

更是折射出了通讯业的发展。

其中,较早的是一本1997年马桥村印制的。簿册上,座机号码和大哥大号码是7位数,手机号码则是10位数,而拥有手机号码的人寥寥无几。

蔡建良说,“其实电话号码最早仅有3位数,通过总机转接后才能进行通话。到了90年代,固定电话号码才变成了7位数,但大多数人用的还都是BP机。当时的大哥大要3万元呢,整个村有大哥大的不到10人。”

蔡建良回忆到,1981年,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他的办公室有了转盘式的电话。但由于安装及通话的费用昂贵,当时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寥寥无几,普通老百姓仍是去邮局使用公用电话。

▲资料图

2002年以后,电话升至8位数,BP机被手机快速取代,手机的质量和功能也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更新,让蔡建良感叹着新时代带来的惊喜。

“当时谁能想到会出现如此智能的手机和电子通讯录呢?到去年,全村7986口人,已经拥有手机6135部,信息时代的红利普及到千家万户,大国的科技力量,实在令人为之振奋。”

“回顾家乡70年来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大事件值得我们铭记,但我最难忘的还是衣食住行的变迁,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生活正越过越好。与新中国共同走过的这一段峥嵘岁月,让我不忘党恩,珍惜当下,也更让我期待新时代的中国梦。”蔡建良说。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蔡建良仍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也时刻关注着家乡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他将继续用文字和档案把时代的珍贵印记定格成永恒。

(融媒记者:吴思晔)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