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2019年9月28日中国金融信息网《“张家港精神”助力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9-29 11:01:23
特别提示:日前,“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张家港精神”塑造者——秦振华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张家港精神”历久弥新,迈入新时代,张家港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张家港精神”再焕活力,助力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 助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日前,“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张家港精神”塑造者——秦振华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张家港精神”历久弥新,迈入新时代,张家港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张家港精神”再焕活力,助力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 助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张家港精神”成为“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时期“春潮澎湃、激流勇进”,再到当下新时代“扬帆逐梦、奋楫笃行”,新中国70载波澜壮阔、生机盎然的实践史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艰苦奋进的路上是一代又一代人“家国情怀”的赓续延绵,他们将个人的命运抉择与新中国命运紧紧拴在一起,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用亲身实践诠释和传递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来自全国的278名个人、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张家港精神”塑造者——秦振华名列其中,这也是他继去年荣获“改革先锋”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称号。

秦振华说:“此次,我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这是中央对‘张家港精神’的再次高度肯定,是对张家港百万港城人民奋斗历程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张家港发展的巨大鞭策和推进!”

说起张家港,这位被当地人亲切称呼为“老秦书记”的秦振华有太多的感慨,正是依靠他一手塑造起来的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内核的“张家港精神”,这座县级小城全面打响拼抢地方沿江码头和国家级保税区建设,全力实施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战略、率先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三大硬仗,在6年时间里带领80多万张家港人创下了28个“全国第一”。199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推广“张家港精神”,和“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并称为苏州和江苏改革开放的“三大法宝”。

可以说,从长江边上的一块“边角料”“荒滩地”到快速崛起的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工业明星城市”,再到当下致力打造的“港城发展升级版”……“张家港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的“家国情怀”折射的就是一部新中国筚路蓝缕奋斗史。

精神不朽,基因赓续。张家港市委书记沈国芳说:“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如今张家港正努力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我们更要秉承改革的基因和争先的本能,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内涵,全面打响新时代‘三超一争’攻坚战,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持续拔高百姓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指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向着‘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不断奋进”。

“张家港精神”成为“港城经济升级”的生动实践

张家港,原名沙洲县,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江阴、常熟两县的各一部分组建而来,1986年9月撤县建市。建县之初,张家港是江苏省内出了名的农业贫困县,山、水、田人均不足1亩,工业基础薄弱,财力有限,电力空白,工业经济实力是苏州六个县中的“小六子”。如今名声在外的永联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人均年收入仅68元,集体负债6万多元。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伴随着新中国的伟大发展进程,2018年张家港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0亿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千分之四的GDP;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三名,自主培育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6家,获得20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这座长三角“后起新秀”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道路上,无时不刻不镌刻着“张家港精神”的印记。

——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冲破单一农业经济,孕育工业经济,工业产业“从无到有”。

面对建县初期“一穷二白”的境地,沙洲县各级领导大胆解放思想,带领张家港农民不断探索,寻求出路,大兴“办厂运动”,成为“江南模式”集体经济的发源之地。一批商品生产的先行者,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冲破单一农业经济,孕育出了伟大的创举,创办起全市首批乡镇企业。据统计1961年建县前夕,境内有社办工厂99家,产值931万元,到1978年末,全县社队工业有786家、产值2.49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业产值(2.29亿元)。

妙桥镇欧桥村,过去一度有着“有志不在欧桥,有女不嫁欧桥,有路离开欧桥”之称,在70年代兴办扩建针织厂、农机厂、服装厂和毛纺厂等之后,焕发全新面貌,在80年代初,欧桥大队率先跨进江苏省千万元大队行列,成为全国闻名的治穷致富先进单位。

时至1979年,根据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张家港市一方面关停并转低效企业,同时,抢抓调整机遇,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发展。这一时期,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张家港全市工业由初期的铺摊子、求数量转到了上管理、上技术、上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高”轨道上来。

乡镇企业在转型提高中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涌现出了世界500强“沙钢集团”、国内驰名品牌“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国内机械装备知名上市公司“张家港化工机械厂”等一批本土企业,为下一步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至1991年,张家港已形成纺织、轻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和化工等七大工业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4亿元,3年时间实现工业产值翻番,乡镇工业产值占比达81.15%,在第一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位列第七。而这一阶段的探索也为“张家港精神”的塑造形成奠定了基础,“张家港精神”开始萌芽,流淌进张家港人的基因血脉中。

——改革开放到“十二五”期间∶实施以港兴市,创造“张家港速度”,工业经济迈向高速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张家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机遇。1992年4月,刚刚走马上任的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就在全市6000人大会上提出了“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为了开好这个会,除了主会场,还设了5个分会场,通过有线广播实现实时传送。

在此期间,秦振华塑造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如果说上一阶段是“张家港精神”的萌芽孕育阶段,那么这一时期则见证了“张家港精神”在这片热土上的茁壮生长、开花结果,“张家港精神”全面发力,成为张家港快速崛起的力量之源、城市之魂。

凭借“张家港精神”,张家港打响了第一个硬仗:拼抢地方沿江码头和国家级保税区建设。从制定保税区规划,到完成4.1平方公里的1000多户居民动迁仅用了3个月,创造了“张家港速度”,1992年张家港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首个内河型保税区,并在2008年升格为保税港区,发展成为全国目前政策最优、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域。

信奉“抢”字诀的张家港人,一旦看准机遇和时机,就大胆干、大胆抢,一直奔跑在“抢”的道路上:他们在全省率先组建社会保障局;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短短6年时间内“抢”来了28个“全国第一”。

20世纪伊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张家港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狠抓机遇,坚定实施“以港兴市”和外向带动战略,迅速掀起“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推进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外向化以及技工贸一体化发展,使工业进入了又一轮高速发展新阶段,实现“港城新腾飞”。

韩国浦项、德国毛纱、法国毛条和美国陶氏等一百多个大项目纷至沓来,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大公司落户张家港。同时,张家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沙钢、澳洋、骏马等几十家集团企业茁壮成长,成为张家港发展至今的支柱企业。

“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张家港也步入了经济发展的阵痛期,“分散、低效、高耗、污染”等缺陷逐渐显现,原先的发展“亮点”成为了现实的“痛点”,张家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6年至今:打造“港城经济升级版”,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8年底,中共张家港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要求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动张家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张家港精神”再出发,在新时代再焕活力,塑造着、书写着张家港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

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认为,张家港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打造“港城经济升级版”要攻坚新旧动能转换,在提升经济新质态上求突破,实体经济是张家港的根基和支撑,要摒弃路径依赖、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端发力,大力发展智能工业、提升新兴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港城制造”向“港城智造”跨越转变。

2018年,张家港出台《张家港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实施行业智能转型提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五大工程;并成立张家港市智能制造推进领导小组,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三年将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预计撬动投入200亿元,扶持力度达苏州地区最高水平……“智能制造”正成为张家港着力打造的一大工程。

目前,张家港市涌现了一批智能工业的示范企业:张家港协鑫集成科技有限公司“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功创建省级首批、全市首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走进智能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一个个灵活自如的机器人上下翻转,几个工序下来,一件件光伏零件集装成的产品完美下线,目前,企业所有车间智能制造比重已达30%。

世界500强企业沙钢集团,在今年3月宣布,中国首条、世界第三条,国际上最先进的双辊薄带铸压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超薄带生产技术是当今钢铁工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一项冶金前沿新技术,也是世界各大钢铁公司纷纷投入巨资竞相开发一种新工艺。

优化品种结构,抢断高端市场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建设,一系列举措让沙钢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沙钢加快转换发展理念,提升企业管理,依托钢铁主业,将产业链拉长,向服务业拓展,实现多元化经营,打造的玖隆钢铁物流园已累计入驻企业2200家,注册资本185亿元,成为江苏乃至国内规模、功能配套最为齐全的钢铁物流园区之一。

据悉,近三年来,张家港每年滚动实施100个重点智能制造项目,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5万元/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企业用工平均减少5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30%。

此外,氢能产业是张家港打造“港城经济升级版”的又一发力点。今年7月,张家港市印发《张家港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中国氢港”,实现张家港氢能产业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涉氢气也累积20余家,2017年实现氢能产业产值53亿元,拥有富瑞氢能、中集圣达因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氢气储运装备企业,华荷氢电、朔景动力等创新能力较强的氢燃料电池企业,有力带动了氢能产业发展。

可以说,一系列新项目、新产业的落地开花,正在改写张家港“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空间收窄”传统格局,增创港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优势、新动能。

“张家港精神”成为“港城治理升级”的有力抓手

如果说,综合实力长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三”是张家港的一张亮丽名片,那么“全国文明城市”则是张家港的另一张“金字招牌”。自199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推广“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港城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全国的标杆和样板。

提到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在众多故事集中,不得不说的一个是张家港文明城市的建设,是从创造环境文明开始起步的:在90年代,“老秦书记”带领大伙儿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靠着80多万把笤帚,“扫”出了一个国家卫生城市;还有一个是在张家港,市委书记同时兼任市文明委主任: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抓卫生环境,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城乡一体文明创建,再到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创建文明品牌,市委书记更换多任,但“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从未改变等等。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全国文明城市队伍中,2017年前,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仅有6家,而2017年后又新增了50家,目前一共有56家县级全国文明城市。

如何弘扬“张家港精神”,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上台阶、创亮点,为更多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张家港示范”,贡献出“张家港经验”?张家港感受到了挑战与压力。

张家港决策者们认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把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解决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提升了。

去年8月,中央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张家港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在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新标杆上,张家港决策者们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到“社会治理”之中,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把“港城治理升级”作为有效抓手,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明自觉,开辟了港城精神文明建设新境界。

张家港文明办负责人说,过去的网格化治理更侧重于“治”,强调一种被动式的监管,群众与管理者之间往往有一种‘敌对情绪’。“理”上还差点,只有将管理与服务结合才能实现基础治理的升级。

如今,在张家港的每个社区或农村都有一个网格员。1500名年轻而有活力的网格员,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穿梭于千家万户,除了日常的记录安全隐患工作,他们更多的是反映群众困难,了解百姓诉求,为政府与群众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在张家港市长江村,村里许多50岁左右的妇女有做月嫂的意愿,但缺乏知识培训,村集体也没有能力组织。网格员了解到这一需求后,通过网络向有关部门报送了信息。很快,由妇联、人社局联合月嫂服务培训公司举办的培训班就在长江村开班了。

“过去不知道群众真实需求,政府有时盲目送服务,如今可以实现政府服务精准对接,实现百姓与政府的有效互动。寓‘管理’于‘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理,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张家港文明办负责人说。

接下来,张家港将进一步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有效阵地,有效助力打造“港城治理升级版”,逐步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阵地,强化资源整合,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五大平台”,统筹使用,协同运行。同时,不断完善更新群众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服务项目清单,把“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类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中经社分析师:赵鼎)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