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港城文青,来这里进行一场“艺术深呼吸”!
来源:今日张家港  发布时间:2019-06-22 09:04:20
特别提示:@港城文青,来这里进行一场“艺术深呼吸”!

在很多人心里,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艺术氧舱。

去美术馆进行“艺术深呼吸”,这是文艺青年的必定打卡项目。

“走,去美术馆遛娃去!”正在成为张家港的一种文化时尚。

日前,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主办的2018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结果公布,张家港市美术馆申报的“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入选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春分满花色”,开启“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的满城芬芳

“春分满花色”,拉开了“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的序幕。

2018年3月24日上午,张家港市美术馆一楼展厅里,粉粉的樱花、娇艳的玫瑰、嫩黄的乒乓菊、葱翠的蓬莱松……满满的春天气息。25组亲子家庭纷纷走进这里,赶赴一场春天里的艺术约会。

这是张家港市美术馆举办的“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非物质遗产系列首场活动“春分满花色”插花主题亲子活动。

在满堂芬芳里,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习俗到春分的时令花卉、插花技法,大小朋友们感受着春天之美,学习了色彩搭配、空间构成等,还独具匠心地把乒乓菊做成了不同造型的小鸡。

“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活动一炮而红。

之后的每一个节气,市美术馆的老师们展现出天赋才华,设置了一个个匠心独运的艺术活动。“每一次活动的形式、材料的选择都不同,有时是版画,有时是水彩……”张家港市美术馆的赵越老师向记者介绍。

“彩韵妙笔满庭芳”小满水彩插画活动、“秋叶落花染天清”秋分亲子活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的眼球。

这个弘扬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教育项目,以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传播为理念,以设置在美术馆展厅的“艺术创意工坊”为固定操作、展示平台,精心策划了一项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现场感极强的原创非遗教育与传承项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群众文化生活。

从2018年的春分开始,通过一次次姿态万千的接地气的活动,美术馆的“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逐渐芬芳满城,为越来越多的港城人所熟悉、所期待。

张家港市美术馆,正在成为这座文明之城里无数市民心中当之无愧的一个文化地标。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打造一座没有墙的美术馆

“移动美术馆”走进合兴小学,前来参观画展的孩子们被现场水墨体验的学生所吸引。

5月6日下午5:18,张家港市美术馆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立夏彩颜思传承”亲子活动预告。

这条不在显要位置的微信立刻在港城家长群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正在和朋友拉家常的黄女士刚好瞄了一眼微信,立刻终止热火朝天的闲聊为女儿抢到了一个宝贵的名额。而美术馆的铁杆粉丝、市民李先生就有些不凑巧了,彼时,他正驾车下班回家。等他到家刷手机时已是微信推送15分钟后,名额早已被抢光。

“每次推出报名活动,不超过十分钟,名额全部报满。”张家港市美术馆负责公共教育活动的工作人员蔡晓丹笑着告诉记者。

一系列接地气的公共教育活动让曾经门可罗雀的美术馆变成了门庭若市。如今在港城,带着孩子去美术馆亲近艺术,已蔚然成风。

如果说“看得见的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那么“行走中.美的力量——张家港市美术馆公益行移动美术馆进校园活动”,让艺术之光照耀更多的孩子。

从2012年起,张家港市美术馆突破高高的围墙,通过在馆外举办展览活动,进一步拉近美术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为公众提供更多美术馆学习与欣赏的机会。

“打开大门,打造一座没有墙的美术馆,让这座城市拥有更加开阔的文化气度。”张家港市美术馆执行馆长陈三石向记者介绍,“行走中.美的力量”以“移动美术馆”为载体,以讲座和绘画体验为形式,把张家港市美术馆的馆藏精品书画送到我市各中小学校以及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让他们能近距离欣赏名家书画真迹,在美术馆专业老师的讲解中,感受中国传统水墨韵味之魅力。

近8年时间里,张家港市美术馆已经连续开展了“墨彩流动进校园.经典再现展文明”“走进大师.赏读经典”“同山异构.传统与当代”等六大主题展览,走进校园42次,近5万名师生从中受益。

此外,张家港市美术馆还与实验小学、致公党张家港支部等多家单位联动,让“行走中.美的力量”活动深入革命老区安徽省广德县四合中学、四合中心小学。

面向特殊群体,让艺术点亮“星星”

今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当天,《孤独“雨人”的美好视界:自闭症儿童绘画干预治疗项目案例文献展》在张家港市美术馆开幕。这是美术馆开展“自闭症儿童个体绘画干预与听障儿童艺术创作指导”项目4年的成果展。

开幕式上,参与该项目的10名孩子的家人满脸笑容,带着各自亲朋好友在一幅幅作品前解说。这是孩子出生以来最为自信的一刻。

2015年4月2日,张家港市美术馆创新开展公共教育工作,将目光对准了一个特殊的人群——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也称“星星的孩子”,他们大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感知外面的世界。“我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通过绘画弥补语言交流的障碍。”该项目的“总导演”、张家港市美术馆馆长助理温虹这样告诉记者。

4年多的时间里,温虹带领着美术馆的几名工作人员,采用一名老师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方式,从陌生到熟悉,一点点地成为那些孩子最为亲近的老师、朋友。美术馆的赵越老师在项目开始一年多以后,终于可以和小鱼儿对上话了、能交流了,课堂上再也不需要他妈妈坐在一边协助了。仁仔的妈妈欣喜地发现,在孩子参加项目几个月后,有了明显的变化,经过美术馆的艺术疗育,孩子第一次画满整张画纸的时候,她泪流满面。

几年时间里,她们从零开始,一点点地积累起艺术疗育自闭症儿童的经验;她们记录下了近30万字的课程记录、几千张图片,结集成一本厚厚的册子。

那天,自闭症项目在美术馆的最后一堂课上,开开把自己4年来写得最好的一幅字送给了陪伴他成长的蔡晓丹老师。“看着他在美术馆从儿童成长为少年,你看,他的作品进步了很多,以前均衡用力,现在他知道了结构摆布,字的大小、疏密都有考究。”蔡老师感慨地说。

持之以恒的耕耘,点亮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绘制完蛋上的图案,孩子和妈妈玩起了“立蛋”的游戏。

“青少年与艺术之间,有着天然的微妙的关联。而美术馆就像一个魔法车站,将孩子们运送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温虹这样生动地形容童年需要艺术的滋养。

近年来,张家港市美术馆举办的一系列公共教育项目,无一不是面向青少年群体。

美术馆是什么?在传统思维里,美术馆是收集、保存、展览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机构。

张家港市美术馆的理念是,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应具有艺术价值和启蒙功能,是一个想象和创造的试验场,是快乐的生产地。

这家工作人员十多人的县级市美术馆,通过几年的创新实践,从人们传统视野里的“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出发,担负起公共教育功能,朝着“培养公众美育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场域”的方向前进。

“作为家长,我认为让孩子接触艺术、懂得审美,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走进美术馆,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孩子能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与艺术的亲密感。”张家港市美术馆的铁杆粉丝李先生这么说。

让美术馆成为城市艺术氧舱,让市民走进来,进行“艺术深呼吸”,这是张家港市美术馆正在进行的生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前进的方向。

(图文来源:文约周末)​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