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千年治淮史 一跃迈千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来源:新华报业网  发布时间:2019-05-06 14:39:59

淮安古淮河,雨中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景观。贺敬华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4月29日,淮河流域苏、皖、豫、鲁、鄂5省省领导和29市的市长们聚首淮安,共商淮河生态经济带振兴大计。这是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后,淮河流域首次举行的省际联席会议。

“这一规划的最大特点,是推动淮河从治水为主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组长郑新立说,千百年来淮河一直以治理水患为主,较少考虑航运、产业和生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标志着淮河流域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帆影苍茫、千里扬波的淮河,开辟了一体布局、绿色发展的“新航道”。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吴扬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淮河是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之一(“四渎”是古人概括的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南北气候过渡带,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是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历史上,这里经济富庶、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因而古语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

然而淮河既有辉煌灿烂的一面,也有历经苦难的一面。由于地处中原腹地,淮河流域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宋代黄河夺淮入海,使这个繁荣富足的地方,水灾频发、兵荒马乱,演变为我国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区域之一。

解放以后,沿淮五省艰苦奋斗,治理淮河,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淮河水患始终未能根除,加之淮河流域地处沿淮五省边缘地带,经济布局上“边沿化”,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是“灾区、老区、农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各省平均水平。以安徽为例,淮河流域8市面积、人口分别占了全省的51.1%、58.2%,GDP总量只占全省38%,人均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5%。

“制约淮河流域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淮河治理的滞后。”郑新立介绍,淮河是我国大江大河中唯一欠缺有效控制性工程的河流,上游拦蓄不足,中游行洪缓慢,下游出路不畅。为应对洪水,中游淮河两岸设置了大面积行蓄洪区,影响了地区建设发展。由于水灾频仍,历史上淮河治理主要从防洪出发,较少考虑灌溉和航运,更难顾及沿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2015年,淮河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用9天时间从源头桐柏县开车到出海口滨海县,在蓄洪区召开座谈会,干部群众都对防洪负担苦不堪言。

根治水患、振兴淮河,是1.46亿淮河儿女一直以来的期盼。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区域经济处处长周金刚介绍,201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了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这一历史性课题。2012年,淮安、蚌埠、信阳、盐城等市共同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展研究。2016年,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把淮河生态经济带纳入。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从治理水患为主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吴扬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和实施,掀开了淮河发展新的一页。

郑新立认为,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上,都跟过去有很大不同:第一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治淮,第一次部署五个省联合治理,第一次把水利、交通、农业、流通、旅游等部门整合起来,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制定全流域治理方案……这么多的“第一次”,核心是把淮河流域治理发展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改变了过去各地各部门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局面。

根据规划,过去单纯以防汛为主的淮河治理,将把防洪、灌溉、航运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新的出海水道。通过实施航道整治与疏浚,升级扩容船闸,提升蚌埠、徐州、济宁内河港口功能,构建通江达海、铁水联运、港航配套的现代航运体系。

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小冬介绍,历史上淮河是直接流入大海的,由于黄河夺淮,出海口逐渐堵塞,淮河主流改由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入长江,少量河水仍由滨海县入海。对淮河综合治理,分段蓄水,将形成千公里河川式水库,不但使全流域大部分农田可灌溉,还将大大提高河道的通航能力,建成我国第三条黄金出海水道。

航运的改善,加之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将使沿淮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大大改善,形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规划赋予淮河生态经济带四个定位: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和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

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苏中、苏北8市中,有7市属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江苏部分,既是江苏省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所在。“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部分的建设。”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江苏省交通体系建设中,重中之重是苏中、苏北的高铁建设,正在建设的徐宿淮盐高铁、今年力争开工的宁淮高铁,都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区域性航空货运枢纽,将构成支撑该区域发展的“铁三角”。在产业发展上,江苏省正统筹全省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动优质产业项目向苏北和沿海地区转移。

探索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按照《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时间表”,到2020年,淮河流域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到2025年,淮河水道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为此沿淮5省排定了24项重点建设任务。这在4月29日举行的市长会商上引起热烈反响,“合作”“共赢”“生态”成为市长们口中的高频词。

“淮河东流入海,盐城是入海口。”盐城市市长曹路宝激情展望,淮河打造我国新的出海水道,盐城港口地位突出,盐城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门户城市,将举全市之力建设滨海港工业园区。如今,宝武集团2000万吨精品钢基地、中海油LNG等大项目落户滨海工业园,依托淮河水道,面向安徽、河南等省建设油气储运基地。

河南信阳到淮安直线距离并不很长,但常务副市长王新会前来参加会议,途中竟耗时6个多小时。他先乘火车到郑州,再乘高铁到徐州,最后坐汽车赶到淮安,已是夜里一点半。“同处淮河之滨,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同饮淮河水;陌生,是因为交通不便、相见不易。”

可见沿淮高铁和高速公路,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多么重要。规划中以信阳、阜阳、驻马店、蚌埠、淮安等城市为枢纽,沿淮铁路将成为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我国第二条“陇海线”。蚌埠市市长王诚介绍,沿淮铁路亳蚌、淮宿蚌、合新高铁力争年内开工,蚌埠段沿淮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已经开工。

2013年7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回复了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等17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建议,淮安由此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提首推”城市,同时又是运河城市。两大名河交汇,淮安格外注重水生态建设。市长蔡丽新建议淮河流域城市共建绿色生态廊道,探索跨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这一提议得到了蚌埠、信阳、济宁等城市的积极响应。王诚提议,淮河流域可以像浙皖之间的新安江那样,推行跨省生态补偿。同为运河沿线城市,济宁市市长石光亮建议建立跨区域环境监测机制,并呼吁枣庄、徐州、宿迁、淮安等城市联手开发运河沿线全域旅游。

“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是纽带,生态是前提。”周金刚介绍,规划要求沿淮五省共同编制产业转移指南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水权、碳排放、排污权交易,建立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交汇点记者: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