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朱永平:藏书之趣
来源:张家港日报  发布时间:2019-04-19 13:50:45
特别提示:朱永平:藏书之趣


朱永平。


一尘不染。


书房一角。


作者签名书

采访对象:朱永平,供职于市委党史办地方志办公室,藏书近3000册,以古籍、现当代文学史料类书籍为主。2011年,朱永平家庭获评我市第二届书香家庭。

世间唯春光与读书不可辜负。

对于藏书爱好者朱永平来说,在最美人间四月天里,呆在自家的书房里,和一本本散发着历史气息的书籍进行对话,是世间最有滋味的事了。

藏书贵在精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千百年来,刘禹锡的《陋室铭》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于爱好读书的朱永平来说:家不在大,有书则灵;书不在多,在精就行。

几年前搬新家时,朱永平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安置好那些他待如珍宝的书籍?为此,他买了一套顶复式的房子,他的书斋几乎占领了阁楼那一层。大约三四十平米的空间里,朱永平根据图书类别、开本以及阅读习惯,整整齐齐地摆了好几个书架。因为都是朱永平一个人在打理书房,所以哪一本书放在哪一层哪一个位置他都了如指掌。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很多本书都包上了透明的塑料封套。“因为空气中总有说不清哪里飞来的灰尘,我会给自己看过的书套上‘防尘套’。”朱永平指着桌上的一叠全新的塑料封套告诉记者,“我们这边还好,基本上只要注意防尘就行,如果是南方的话,藏书要特别注意。我曾买过一套南方的藏书,看着品相不错,但是在空调间里放了一个多小时后,就发现精装本的封面全部翘起,还有虫蛀的痕迹。”

朱永平自幼喜欢看书。工作后稍有经济基础,便开始买书。近两三年开始,受几位爱好藏书的朋友影响,他更是喜欢上了收藏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名家信札等。

经过多年积累,目前,朱永平家藏书近3000册,他更喜欢收藏古籍、现当代文学史类图书以及与书有关的书。“书不在多,贵在精。”环顾书房,朱永平说,“我理想中的书房藏书有5000册足矣。目前我的好些书都愿意拿出来和书友交流。”

朱永平认识不少有实力的藏书家,藏书丰富,动辄几万册,怎么安置呢?“大多会专门有一幢别墅来收藏这些图书。”朱永平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工薪阶层,他能选择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收藏一些自己热爱的有价值的图书。

那么朱永平眼中有价值的藏书是怎么样的呢?“还是要有年代感的古籍。”朱永平向记者说,“手捧着一本有着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历史的古籍,摩挲也许已经发黄变脆了的书页,真有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书先读后藏

这几年,朱永平愈发喜爱毛边书。

毛边书起源于欧洲,上世纪初来到中国,就是在印刷的书装订后,“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割”,看书就要将书页一一裁开,因书边毛茸茸的,故曰“毛边”。鲁迅对毛边书情有独钟,并自诩“毛边党”。

看一页裁一页,朱永平在裁页中找到阅读的乐趣。“这是一种读书的仪式感。”朱永平指着书柜上的一系列毛边书告诉记者,“毛边书以三边全毛最为常见,多用于平装书。但也有只裁下切口不裁上切口和外切口的。毛边书朴素天然,最受藏家青睐。”

也正是这种仪式感,让朱永平至今还不能接受电子阅读,他说:“读书,讲究的是一种味道,一种感觉。而这些都是电子阅读不能给予我的。”

有不少藏书家喜欢一次买两本毛边书,一本自己边看边裁,一本保留原状进行收藏。甚至有的藏书家买了毛边书仅作为收藏而不去翻阅,还有很多的藏书家收藏了大量的图书以至于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一一阅读。但朱永平的藏书理念就是:书要先读后藏,藏书的过程就应该是读书的过程。“阅读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东西,应该融入家庭、融入生活。这里的每一本书我都是读过的。”朱永平自信地告诉记者,他的业余生活很规律,甚至在旁人看来近乎单调,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在书房里,他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记忆力颇好的朱永平甚至能说出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家的某个故事在那本书的页码。

与书为伴是朱永平生活中最为舒适的姿态。

以书会好友

朱永平选书很有意思。他喜欢看与收藏有关的书。在看书的过程中,对于书中提及的、正是他感兴趣的图书,他会一一记录下来,并去寻找。就是通过这样的脉络,他一点点地了解、进入藏书圈。他说,通过阅读,在浩瀚的书海中抽丝剥茧般寻找历史的真相,太有意思了。

去年,朱永平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了一本作者于2005年签名的《笑我贩书》,这本书他反复阅读过。这是嘉兴的文化地标“秀州书局”局长范笑我的日记、生活史。随后他还收藏到了这个系列的《笑我贩书四编》。“在这本书的第380页,这里,讲述了范笑我在2005年签名的缘由。”

因为朋友,朱永平踏入藏书的圈子。也因为藏书,朱永平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最让朱永平惊喜的是,他在朋友圈里找到了范笑我的微信,并通过微信,成功邀请对方在《笑我贩书》上补签、题跋。如今,这本范笑我两次签名的书,成为朱永平的珍藏。

请作者题跋,也是朱永平藏书的一大特色。有一次我市一位作家请朱永平去讲课,但言明没有讲课费。朱永平却暗自窃喜:没关系,你的两本书给我题跋就行。

如今,朱永平已经收藏了几百本有作者签名、钤印、题跋的书。

从去年开始,在朋友的带动下,朱永平开始涉及收藏名家信札。《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唐弢写于1988年的一封书信,是朱永平收藏的第一封名家信札。那是一个秋日的夜晚,在布衣书局组织的网络拍卖会上,经过66轮的出价,朱永平终于以1920元的价格拍下了这封书信。随后,朱永平还收藏了黄裳、贺敬之、吴祖光、黄宗英等名家的信札。为了较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书信,朱永平还购置了专门的文件夹,细心地把一封封信件收藏好。

季羡林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我们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寄托的文化之所以流传下来,历千年而不衰,我们不能不感谢那些爱藏书和读书的先民。自谦为“连门都没入、还在门口徘徊”的藏书家朱永平,内心里没有大目标,只有一个小目标:拥有一个5000册精品藏书的书房。

对话朱永平

记者:朱先生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书籍和名家信札的?

朱永平:我一般都是一本一本地买书,实体书店去得比较少,最爱逛的是孔夫子旧书网以及布衣书局。尤其是布衣书局,我收藏的名家信札大多是在这里购得的,布衣书局在业内口碑较好。

记者:在收藏图书和名家信札上,每年的花费有多少?

朱永平:我的原则是不能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收藏方向上我不会广撒网,而是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我还没有认真统计过这两年在收藏上的花费有多少,但是今年以来,大约有一万多元吧。

记者:朱先生收藏的图书中,最贵重的是哪一套?

朱永平:是一套三函27册的《万历常熟县私志》,目前在网上的价格在八千左右。

记者:对于名家信札,你是如何来辨别真假的?

朱永平:在购买渠道比较可靠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吧。我收藏的几封信札也有人认为是有疑义的,但是我通过各方验证,自己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近年来,有不少藏书家正在散书,为自己的珍藏寻找归宿。你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朱永平:我的女儿也很喜欢看书,喜欢在我的书房里和我一起阅读,喜欢听我讲述那些名家趣事。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本报记者 钱超新   本文摄影:李立峰)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