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张家港这条昔日繁华热闹的老街,藏着许多人的回忆……
来源:张家港城事  发布时间:2019-04-15 07:07:57
特别提示:老街的“身世”,要从400多年前讲起。明代万历年间有一户陈家兄弟,因为陈氏人丁兴旺,他们居住的村落位置前后相望,所以有“前陈”“后陈”之称。

老街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在保税区(金港镇)后塍片,

有条老街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砖木结构的房屋饱经风雨,

路面甚至容不下一辆小车通行,

但眼前仅存的几处砖瓦,

却让历史记忆的模样更加清晰。

老街的“身世”,要从400多年前讲起。明代万历年间有一户陈家兄弟,因为陈氏人丁兴旺,他们居住的村落位置前后相望,所以有“前陈”“后陈”之称。

到了明末清初,住在后陈村的兄弟陈天益,开办了粮店,生意非常兴隆,这让周围的村民们竞相效仿开店和门铺,从此慢慢形成了集市。

世事变迁,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后陈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直到同治之后,逐渐更名为“后塍”。

20世纪70年代,后塍北街

后塍老街以前非常热闹,

分为南街、中街、北街和新街四段,

全长1550米,宽3~5米。

20世纪80年代,后塍镇人民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后塍镇南横套河两岸

那个时候的街市以德成典行为中心,南北设铺20余家,较大的有汤恒元酒酱纱号、俞仁茂粮行、久万大布庄、俞元大南北货号等。直到现在,德成典行的旧楼还屹立在原处,外立面的铝合金门窗和空调外机让它“融入”了现代都市,但斑驳的墙壁和满墙的爬山虎,还是诉说了沧桑。

德成典当旧楼

南街在抗战期间达到了鼎盛。当时由于日军封锁,外地的商人都到水陆交通发达的南街开店经营,商号发展到600余家。

为了安全,当时南街的大弄进出口各置了石牌巷门。1949年之后,南街改为居民区,1986年改称“人民南路”。2001年改建成30米宽的混凝土路面,两侧全是四层高的现代化商业楼房。

后塍老街上的通兴桥、法水庵、关帝庙…

可都是当时周边地区最有名气的地方。

通兴桥

民国初年,南横套上建成通兴桥。沿通兴桥以北至协兴油厂,逐渐形成街市,称为北街。原北街改称中街。1949年之前,北街再向北延至叶家桥,建成新街,长约280米。民国时期,街上有大小商号600多家,成为江阴东乡及常熟北片沿江地区农产品和日用品集散地。1949年之后,随着镇区范围不断扩大,老南街店铺逐渐搬出。

20世纪80~90年代,南街改造为人民南路,中街被人民中路代替而逐渐湮没,北街与新街成为居民区。

法水庵

法水庵位于南街与中街之间,据传法水庵原为明代海神庙,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为城煌庙。占地6667平方米,建殿三幢,最后一幢为正殿,两侧有厢房10多间,建筑宏伟。清雍正进士张廷魁撰写《後陈镇新建城隍神庙》石碑两块。

▲1978年,后塍供销社布匹销售区

1949年后,停止佛事活动。1953年改为后塍供销社门市部,后又由商业公司翻建成营业楼,正殿作为仓库得以保存。2003年正殿也被拆除,仅存石碑两块。

关帝庙

南街市梢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占地4000平方米,有两进各7间正殿、厢房6间。清光绪十九年(1893),监生陈宝明在此建“南塍文社”。至光绪三十年,改为南塍两等学堂。关帝庙是后塍地区文化教育的发祥地。

在后塍老街,

不仅能感受到熙攘与繁华,还会与历史约会。

犹如一转身,遇见故人的惊喜。

在天气好的午后,阳光照进窄窄的巷子,

会有老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老街不“老”,它也在与时俱进。

上世纪90年代初,

后塍老街开始焕发新的面貌。

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原先的南街,

砂石路改造成了车水马龙的混凝土路面,

两侧的房屋全是统一格局的四层商业楼。

商铺、学校、广场一应俱全,

呈现出一股欣欣向荣的现代都市气息。

2001年,后塍南街

如今,走在这条老街上,

处处能见新的生机:

在街道的两边,叫不出名的花正在迎风怒放、

在后塍小学的校园里,正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在沿街店铺中,老板们正忙碌地交谈生意……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