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截污为本 畅流活水 无锡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市
来源:无锡日报  发布时间:2019-02-25 16:45:14

枕江抱湖,无锡期许一泓碧水,满城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三五”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把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作为全年第一个全局性会议,“一锤接着一锤敲”部署工作的成效开始显现——一个喜人现象是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主要指标年均值好于全太湖。

成绩与不足相伴。正如全市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成效还不稳固,无锡治水稍有松懈也极有可能前功尽弃: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相较省内兄弟落后较多,161条河道水质优Ⅲ比例同样有待较大幅度的提升……水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无锡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无锡加快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城市,建设“碧水城市”,让老百姓看见更多的清水绿岸、碧波美景,一场突破瓶颈制约的治水补短攻坚战正在打响。

(图片来自@无锡-廊桥 )

久久为功:做好“加减乘除”法,重新唱响《太湖美》

无锡伴湖而生,因湖而兴。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无锡打造“碧水城市”,重新唱响《太湖美》是首要使命。

“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881项太湖治理重点工程、482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顾岗自2007年供水危机发生后全程见证了无锡“治太”之路。他说,这881项工程完成率每年居全省首位,前两年省级“治太”项目完成率均为100%,“去年底省级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与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主要指标好于全太湖同步,其中一项重要指标的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经10多年“治太”,成效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应看到严峻的现状。相关监测数据同时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趋缓,部分指标出现波动,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尚未到来。顾岗分析,破解太湖治理的“边际效应”,必须久久为功,一是做大环境容量的“分母”,二是缩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子”。

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不懈做好根治污染、恢复生态系统的“加减乘除”法。“加”指增加环境容量,城市河道每5—8年可轮浚一次,探索太湖生态清淤聚泥成岛,提高河湖自净能力;“减”代表减少污染总量,通过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等系列举措压减污染因子;“乘”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激发优化水生态的乘数效应;“除”指破除只顾各自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的陋习。

短板所在,也是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的潜力所在。采访中得知,今年全市“治太”目标任务已排定,299个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项目总量、投资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4.5%、59.1%,主要任务就是“减污”,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提标。市市政和园林局排水管理处处长徐劲介绍,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将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规定的“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实施提标改造,目前方案已编制结束,马山污水处理厂即将实施改造工程,并配建湿地进行涵养排放。待全市51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明年全部完工后,出厂水质将由一级A提升至准Ⅳ类,大幅削减对入河入湖的污染。

(图片来自@无锡-廊桥 )

截污为本:严堵污水入河,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子”

河湖一体,治湖必先治河,只有河流清才有太湖美。全市国省考断面45个,密度全省最高,有161条河道纳入环境综合整治。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无锡流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虽从2016年的37.8%提升到去年的64.4%,但在全省排名依然靠后;161条河道中水质优Ⅲ比例仅为34.8%,距离70%的目标尚差一半。

河流水环境治理,什么是关键?在对多个部门的采访中,受访者一致把控源截污列为重中之重。“水环境治理关键在岸上。”市水利局河湖管理处处长符智强直言,控源截污是治水工作的根本之策,也是最难之举。

截污,减的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这个“分子”,其中不少是通过雨污混排进入河道的污水。据市河长办调研,部分地区控源截污不彻底,有的地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不到70%,部分截污设施运行不正常,雨污管网渗漏、混排现象较多,污水溢流入河现象屡见不鲜。市水利局河湖管理处副处长薛路阳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段河道督查时拍摄的视频:一个雨天,大量黑色的污水从驳岸雨水管中涌入河道,场面触目惊心。据透露,就在上月进行的一次河长制工作暗访中,仍发现十几处点位存在雨污混排现象。

全面落实雨污分流迫在眉睫。去年该市首次系统性提出推进管网全覆盖,不仅要完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还要把管网延伸到农村地区的各个行政村。今年市市政和园林局将继续重点推进控源截污工作,深化排水达标区建设,将在河道整治中同步对入河雨水管网进行清通改造。“上海等城市正在加快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在上游雨水管加设过滤沉淀井,这样工地的泥沙、空气中的扬尘、汽车尾气的沉淀物就不会随着雨水进入管道,避免‘洗地水’直排污染河流。”市河长办相关人士介绍,该市也将推动建设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分子”来源是农业面源污染。市生态环境局污防处副处长杨志国在多年工作中发现,该市河流位于农村的国省考断面经常在秋冬季出现水质异常波动。他分析,每年秋冬季,涉水工程施工和临河鱼塘清塘换水搅起大量淤泥,氨氮含量极高。“秋冬季本来就是枯水期,此时大量泥浆水的排入,对水质影响很大。”据悉,去年该市已针对加强秋冬涉水工程施工、渔业生产等水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了文件,今年还将对水产养殖划定禁养限养区。

(图片来自@无锡-廊桥 )

畅流活水:疏通断头浜打开箱涵,盘活长江太湖两大水系

确保今年年底前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这是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传出的信号。“市区41条河道全面‘消黑’,明确讲‘确保’,不说‘力争’,这表明我们已有足够把握。”徐劲坦言,3年多的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殊为不易,水体变黑变臭原因较为复杂,其中一个显见的重要因素是断头浜太多,41条河道中,断头浜有22条,占了一半多。

细究其因,是城市建设对水系的破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江南水乡的无锡早先河网密布,水路畅通,但在当年大规模的道桥建设中,较少考虑河道的相通,“比如,一条太湖大道造成众多南北河道不贯通;建清扬路后,大量东西向河道被阻断”。在“最无锡”的梁溪区,断头浜就达76条。

这个春节,贡湖大道近金城路东侧路旁的绿化带里出现了一条三四米宽的小河,这条100多米的新挖小河北连诸家桥浜明河段,南连芦村河。“历经9次清淤却9次返黑,短短200米长的诸家桥浜是梁溪区152条河道最难治的一条。在截污到位后,续明河、通水系,将让原本‘断头’的诸家桥浜从此‘活’起来。”梁溪区治水办工作人员说。

断头浜难治,箱涵、暗河更是“硬骨头”。近日,全市首个开箱涵战役在扬名街道潘步桥河整治工地打响,如果顺利的话,被埋20多年、长达千米的“地下河”将在今夏“重见天日”,而开挖箱涵的各类成本超过1亿元。“打开箱涵通明河的费用巨大,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治河决心。”梁溪区住建局局长万建农表示,老城区已梳理出内含超过百米箱涵的河道近10条,今后将因地制宜实施“外科手术”,让更多“地下河”在阳光下流淌。

碧水长流,流水不腐,更大范围的畅流工程正在谋划。符智强介绍,无锡是平原地区,河道的整体流动性不强,市水利局已编制完成锡澄片区骨干河网畅流活水方案,今年将启动建设,计划引长江水通过白屈港、锡澄运河等河道,一路向南进入无锡市区骨干河网,以此增强水体流动性,扩大水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在锡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速的今天,盘活长江太湖两大水系的畅流活水工程,无疑将给无锡“碧水城市”建设带来想象空间充盈的福音。

​(作者:晓亮 星光 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