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非遗 | 这种房屋经济适用、冬暖夏凉,是沙上人的智慧结晶
来源:张家港社科  发布时间:2019-02-14 14:16:16
特别提示:非遗 | 这种房屋经济适用、冬暖夏凉,是沙上人的智慧结晶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人都住上了楼房、别墅

过去的那种草房、矮屋几乎已经看不见了

在张家港沙上地区

当地人利用本土材质芦苇、稻草、竹子等

不断改进和完善农家草舍建筑工艺

使沙上农家草舍——漫屋与扑屋

成为沙上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居屋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

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上农家草舍建筑工艺

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境内以南横套河、沙漕交界河为界,形成南北两片。南片是古陆,北片为沙洲积涨起来的新陆,俗称沙上。沙上地区成陆较晚,到民国时期,新沙和老沙同南部古陆连成一片,移民纷纷来营生。沙上人利用本土材质如芦苇、稻草、小麦秸、竹子等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农家草舍的建筑工艺,使沙上农家草舍——漫屋与扑屋一度成为沙上人家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基本内容

沙上农家草舍的建筑工艺内容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草舍的主体建筑,第二部分是草舍的屋面工艺。

草舍的主体建筑建筑工艺是:由泥瓦匠划汰灰线开夯沟、排石脚、夯柱和砌墙,木工做梁柱和桁条,最后是盖屋匠(一般兼推笆匠)推芦缏、弯竹搁和漫屋面或扑屋面。

沙上农家草舍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草舍的屋面工艺上。可分为两种造型:漫屋面和扑屋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造型工艺。


主要价值

沙上草舍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精致透气。老沙人以居扑屋为主,新沙人(常阴沙人)却以住漫屋为常。草舍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栖身之所,承载着沙上人世世代代的乡愁,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沙上农家草舍近30年已被瓦房和楼房所代替,能见到草舍这种建筑,真是少之又少。大新镇除保护一两处漫屋与扑屋建筑外,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摄像和图片加以保存。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家住张家港市大新镇中山村的陈士新是当前漫屋和扑屋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士兴出生于1942年,读过5年小学,放过牛,后跟师傅陆瞎子学艺,办过拜师酒。一直到学艺出师,自己开始独当一面。先是在大新本地盖草屋,因草屋盖得好、堆脊做得好,因而远近闻名,西到中心,东到常阴沙农场,在几十公里内,请他盖草屋的人很多。除了陈士兴,施定相也是代表性传承人。

世界图书日


各位张家港的小伙伴

你有看过这样的草屋嘛~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