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张家港园林路上藏着一位“掌控”时间的魔法师
来源:无线张家港  发布时间:2018-08-23 14:27:25
特别提示:在园林路一间小小的店铺,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这里永远都只有“滴答滴答”时间流过的声音,这家小店铺叫“群益钟表精工修理”。

世界是浮躁的,但他们是安静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他们用双手留住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张家港在线网、“无线张家港”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寻访港城传统手艺人》,记者把镜头对准我们身边可爱又可敬的“手艺人”,仔细聆听生活的耳语,或许你能找回最淳朴的心声。今天推出第二十篇。

眼戴放大镜,手拿小镊子,她低着头,目不转睛,小心翼翼地夹起一颗微小的零件放入开了盖的手表表盘内。表盖复位、对时,停走多日的手表又响起了清脆的沙沙声,一旁的顾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时间总是慢慢地流逝,没有时而快时而慢的说法,然而有一类人,他们是“控制”时间的,他们就是“钟表匠”。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市区园林路这间小小的店铺内永远都只有“滴答滴答”时间流过的声音,这家小店叫“群益钟表精工修理”。

店面大小不过几平米,装修简单,墙上挂满了各种时钟,橱柜里也放满了各式手表,一张满是刻痕的小木桌子前身穿旗袍的就是这家店的主人陈玉琪。

61岁的陈玉琪是家里的第三代钟表匠,她的外公和舅舅都干这一行。“1976年那时候不肯下田干活,害怕蚂蟥,就被外公舅舅带着去干修理活了。这是一个寂寞的职业,安静下来,不分心,你才能听到时间的声音……”从1976年接触钟表维修,42年光阴在钟表的滴答声中缓缓流过。 

陈玉琪家祖传三代的修表手艺传承至今,许多老杨舍人都认准了她这块招牌。因为陈玉琪丈夫姓张,好多老顾客都亲切地喊她“张师傅”。 

朝鲜族的裴阿姨是一名熟客,只要手表出问题,就来店里修理。“几十年了,我家的钟表都是张师傅修的。”裴阿姨说,“有一次我来修理一块比较贵的手表,所需的专门配件店里没有,可张师傅想方设法帮我找到了,我们老顾客都非常信任她。”

上世纪7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三大件”,被称为百姓生活高档奢侈品,而手表则是财富、身份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特别风光。有一段时间,每天店里都排了长队,陈玉琪不敢上厕所、不敢吃饭。“一块手表,一座钟,承载着客人的记忆与情怀,他们带着希望来找我修理,我不能让这份希望破灭!”每当客人接过焕然一新的钟表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敬佩感就是陈玉琪工作的最大动力。 

修钟表是个需要静心的手艺,哪怕是简单的钟表也有200多个零件,钟表的零件有的小到毫米,必须用高倍放大镜才能找到问题。手表因为配件更繁杂、细小,任何一次失误,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二次伤害。

陈玉琪的修理台上放着上百种大大小小、型号各异的修理工具,每当工作时,陈玉琪就将固定在额头上的放大镜推到眼前,打开台灯,仔细修理起来。 

有些“老物件”的零件早已停产,这可难不倒陈玉琪,她能用磨、补、接、锉、镶、包等精湛技术自制零件,化解难题。健谈的陈玉琪,一旦拿起工具就判若两人,迅速进入状态,变得沉默寡言,屋里只剩下她操作工具和座钟的“滴答”声。

如今店里的生意与以前相比清淡了很多,但大多数时候,陈玉琪都守在自己的小店里,因为她不想让顾客来了吃“闭门羹”。几十年来,她修表价格公道,如果表还在保修期,她还会劝顾客拿回去保修。

回首往事,有件事让陈玉琪极为感动。有位一百多岁的老人来找她修手表和时钟,因为都是进水故障,不需要更换零件,她就没有收他的钱。老爷子见她不要修理费,就走到街对面,买了一碗面给她。 

“有些老人或者残疾人,几十年来都不收他们的钱,看着他们一直来找我。虽然十几块钱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那是老人的一片心意,也是对我劳动的肯定。”也许正是如此,陈玉琪才在这个日渐消失的行业坚持这么久。

阅表无数的陈玉琪,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手表的牌子、价格、手表特点等,在这42年间,她“固执”地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用来打磨修理钟表这门手艺。 

△陈玉琪专注地给媳妇示范讲解

钟表匠,这些能让时间继续前行的人,却无法让正在萎缩的这个行业,继续前行……好在对陈玉琪来说,最大的慰藉是儿子也会这门手艺,“没有特别要求他一定要跟我一样从事这个行当,但我跟他说了,以后亲朋好友的手表最好你要去修……”。现在,儿媳妇也在她的影响下,学会了简单的修理。 

“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钟表修理这一行业,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来传承这个手艺。”

​对于修了一辈子钟表的陈玉琪来说,这间小小的店铺就是她“大大的世界”,在这里她与许多人、与许多故事相遇,同时她也与“滴答滴答”的时间“相遇”。

(图/王琼曦 文/郭秋恋)

(作品版权归“无线张家港”新闻客户端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