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习武,张家港有位男神级的“武林高手”!
来源:张家港城事  发布时间:2018-11-20 14:08:30


每天,

在张家港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室里,

总有一群孩子在整齐划一地练习武术。

在一旁指导的教练名叫董江,

出生于1978年7月,

是张家港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副校长。

今年是他从事武术教练的第16个春秋,

与武术结缘的第33年。

董江的武术之路,

恰逢改革开放之后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

一起来看他和武术的故事。

出生于全国武术之乡

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一毛钱一张电影票,却在当时创下上亿票房。影片中展现了螳螂拳、地趟拳、醉拳等此前从未在大银幕呈现过的中华武功,为许多少年编织了一个“武术神话”。

董江出生在“全国武术之乡”太仓,“小时候生性顽皮,父母没时间照看,我就被送到当地一个知名的武术教练身边开始学武术。”董江说,7岁那年,他就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

1986年,太仓沙溪公园,董江(中)受启蒙恩师悉心教导

董江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武术训练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前一批的学员都是在泥地里训练,那时候我们已经有腈纶地毯了。”1990年10月,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同年,由于在省里比赛成绩突出,12岁的董江被选入江苏省武术队,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武术比赛,从此走上了专业的武术道路。

“那时候进入省队就开始算工龄拿工资了,98块钱一个月,全部都会存起来。”董江说,当年训练虽然艰苦,但各方面生活条件都算不错。“当时的省队在南京五台山,离新街口近,每周休息一天,就会和同学一起去逛街游玩。”不过,对于一个12岁就离家的小男孩来说,外面世界的新鲜感抵不过对家的思念。

“当时的通讯还不发达,想家了打电话还要跑到邮局,平时跟父母、以前的同学还是用书信往来。”董江说,那时候很少回家,一来是训练时间紧张,二来交通不便。当时,从南京到太仓要转两次车,花费7个多小时。直到1996年,江苏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建成通车,董江才觉得离家近了些。

在省队期间,董江代表江苏队陆续参加国内国际各项武术大赛,屡获优异成绩,并获得“武英级”运动员(国家健将)称号。

1998年,南京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董江通过单招考入南京体育学院,成为该专业的第一批学生。“从运动员转变成为大学生,会有一些不习惯,虽然自由,但学业压力大了。”董江记得,90年代末,国外许多网络游戏公司开始登陆中国,《万王之王》《传奇》等诸多网游成了许多大学生平日学业繁重时的消遣。

组建张家港第一支武术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或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2002年,大学毕业后的董江作为特殊人才引入了张家港市体育运动学校工作,成为当时学校的唯一一名武术教练。

董江回忆,当时为了方便训练,只在城北小学设点进行招生。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过于局限,于是在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招生,训练场地也搬到了体育馆。

不同于校外培训机构,董江进行训练的目的是为张家港培养武术人才,因此要求更高,训练更为严格。在教学之余,董江还组建了我市有史以来第一支武术队,“组建武术队的意义在于今后能有一支队伍代表张家港出去打比赛。”此后,董江组建的这支张家港武术队连续多年蝉联苏州市少儿武术比赛中金牌总数第一。2011年10月,张家港市武术队正式成为苏州市“市队县办”项目。作为一个基层武术教练,董江更是一位武术启蒙老师,在从事武术教练的这16年,他先后向上级单位输送优秀武术人才20余人。

董江进入到张家港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这些年里,学校也在不断发展,从原本只有3个项目,扩展到现在10个项目,教练员也从原先的6个增加到了20余名。董江说相比以前,现在的体育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的武术训练就是‘传帮带’,而现在更讲求科学有效,训练手段、运动员心理等都需要顾及。”

参加政协张家港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在今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中国男子武术老将孙培原为中国军团摘得2018年亚运会首金。赛后,孙培源反复提到一句话说:“我很期盼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这也是董江一直以来的心愿,他希望武术能通过各种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上的参与度、影响力越来越高,更希望武术能进入奥运会。

愿中国武术再创新的辉煌,

也愿这位在春天的故事里长大的武术教练,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功夫少年”。

(编辑:缪宇欢)

本文著作权归张家港城事所有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