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你见过“绿衣使者”么?他们穿梭在张家港的大街小巷
来源:张家港在线  发布时间:2018-11-19 07:12:27
特别提示:你见过“绿衣使者”么?他们穿梭在张家港的大街小巷

上世纪80年代,写信几乎是人们远距离沟通的主要方式。一叠信纸、一支钢笔、一张邮票,伏案提笔,心中话语跃然纸上。邮寄书信传递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情感。

与改革开放同龄的陈海忠

​是一位张家港邮政人,

从业20年来,

他亲眼见证了张家港

这座城市邮政行业的变迁与发展。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曾经“吃香”的职业

1978年5月,陈海忠出生在金港镇德积永兴村。同年,改革开放吹响了号角,农村体制改革成为了改革第一步。此后农具、土地等生产资料不再属于集体财产,农民们在越来越多的新政策下用不同方式践行着劳动致富。陈海忠一家也不例外,除了享受自家农田带来的收益外,陈海忠的母亲在一家纺织厂工作,父亲在当地的村委会上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年轻人选择下海经商或去大城市发展。当时,BB机和大哥大还不盛行,书信成了他们与家中父母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那时,街边树立着绿色的邮筒,穿着墨绿色制服、带着大盖帽,骑着同样颜色老式自行车的邮递员,会挨家挨户去送信。“所以老百姓对他们很尊敬,递个水、送点吃的都是很常见的。”陈海忠说道,“当时电信局和邮政局还是一家,叫邮电局,如果家里有急事,老百姓就去邮电局打电报。”

1974年,邮电部发行了《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纪念邮票。其中,“人民邮递员”邮票图案为身背挎包,骑着摩托车的邮递员,带着《人民日报》、《红旗》等报刊杂志在送信件途中。

1998年,我成为了一名邮政人

“小时候对邮政的印象就是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送送信,但去了省邮电学校学习计算机通信后,我发现其实邮政也在和生产活动一样正一步一个台阶地发生着变化,慢慢向网络靠拢。”陈海忠说道。

1995年,“张家港精神”红遍全国。1996年,陈海忠考取了江苏省邮电学校。彼时,这所学校是两年制中专院校,为邮政局培养计算机通信的人才。陈海忠回忆起去学校报道的场景时,至今仍激动不已,他说:“入学第一天,我看到学校报告厅上方悬挂着16个字的张家港精神,那一刻作为张家港人,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两年后,陈海忠作为最后一批包分配的毕业生进入了张家港邮电局,正式成为了一名邮政人。

▲1998年,中国邮政张家港分公司邮递员外出投递

转型升级,让邮政“活下去”“强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各地邮电局的辉煌时刻,每天寄信、打电报、安装电话线的人不计其数。可到了1998年,陈海忠进入张家港邮政局工作没多久后,邮政局与电信局开始分营,邮政局面临巨大挑战。“大家看着邮政行业很火热,每天信件、报刊都堆得很多,但是当时寄封信是很便宜的,只要几毛钱,所以邮政一直以来盈利困难。邮电分营后,邮政局必须要自给自足,转型升级。”

邮电分营后,张家港邮政局跟随着中国邮政的大脚步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并逐渐涉足网络。不仅将原先繁琐的手工分拣信件转为机械化,还在短短几年内,推出了物流配送、代理保险、邮政绿卡等一大批新业务,这不但给邮政带去了新活力,也初步实现了盈利。邮政业务的运营和发展离不开网络,于是陈海忠这一批学习计算机通信专业的毕业生成了单位内部强大的技术力量。

上世纪90年代末,邮储业务操作技术比赛

“起初我是在邮技中心工作的,主要负责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撑,后来到了渠道平台部工作。由于增加了许多代办业务,例如代缴费、代卖火车汽车票、银行账单短信等。因此我们除了做好服务支撑外,也承担了经营的压力。”陈海忠说道。

除了给予邮政局多元化网络业务的技术支撑,每月陈海忠还会不定期走访一些张家港的小店铺。原来,这些店铺与张家港邮政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0年,网上购物掀起热潮,中国邮政局决定抢抓商机。自2016年以来,张家港邮政先后建设了“邮乐购”加盟店500余家,切入代缴费业务,发挥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功能,同时,邮政也为这些加盟店搭建进货批发的平台。在外人眼里,张家港邮政局似乎“不务正业”,可陈海忠告诉小编,服务百姓是邮政一直以来的宗旨。

陈海忠走访邮乐购加盟店

“张家港有很多小本生意的门店,他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进了很多货卖不出去,囤在仓库就坏了。我们考虑到这个情况,就会把他们引进来,帮助他们找货源,极大减少他们的损失。”此举不仅为张家港邮政局的物流配送设施提供源源不断的业务,也解决了本地商家的一些难题。

递员变成快递员,寄信成为一种情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字斟句酌投递出去的信件到动动手指一秒传递的微信,写信的人少了,街头邮筒慢慢空了。邮递员也不单单只是个送信员,也成了一名快递员。

“现在还寄信的人真的非常少了。”说起以前写信交友的经历,陈海忠还历历在目。“那时要好的高中同学,在上大学之后,经常靠写信维系朋友之间的关系,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德积的邮政编号是215635。”时至今日,这些发黄的、承载许多记忆的信纸,仍被陈海忠保存在家中。

令陈海忠惋惜的是,当年流行写信交笔友,如今,大部分年轻人却连信封的格式都不知道怎么写了。为此,张家港邮政局多次举办公益类书画活动,走进张家港的校园,教孩子们如何贴邮票、寄信。“我们希望新生代的孩子们在高科技通讯工具流行的当下,不要忘记邮政传递的实物性和珍藏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陈海忠说道。

现在,张家港邮政局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经营邮政基础性业务、金融业务、快递物流业务的现代企业。对此,陈海忠说,“我很幸运出生在1978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也很荣幸作为邮政人目睹了邮电分营这20年的奋斗历程。我相信中国邮政未来不论如何发展,其宗旨一定不变,那就是人民邮电为人民。”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