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撑起港城“智造未来”
来源:张家港日报  发布时间:2018-11-05 14:23:04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张家港铸就了一座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丰碑。丰碑上铭刻着奋进的誓言,拓印着坚定的足迹。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40年,港城这样走过”系列报道,从经济、社会、民生、党建等方面生动展示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港城巨变。敬请关注。

大办乡镇企业、以港兴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张家港综合展示馆内展示的资料、照片,似乎都在回放着我市在改革开放40年岁月中所谱写的那一曲曲无比恢弘的工业乐章。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姓富。在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中,我市一次次抓住重大机遇,踏准时代节拍,顺势而为、趁势突围,走出了一条质效好、动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全市主导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业升级步伐得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如今,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港城制造”。

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我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95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5.9%。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6%,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7万元/人。5家企业荣登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总数列苏州各市(区)第一。

借“智”升级智能化改造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镜头】

在沙钢集团电炉炼钢厂,100多台机器人在这里“上岗”,他们有的负责自动加渣,有的负责快速在线自动测温取样……这套国内首套炉前快速在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整个过程仅需25秒,就能自动完成对电炉钢水的检测取样工作。

近年来,沙钢集团的产品不断迈向中高端,已涉足高铁、核电、西气东输、石油管线、海洋工程、国防军工等诸多高科技领域。与此同时,沙钢集团推进“智能制造”,一改很多人对钢厂“规模大、人员多”的认知。2017年,沙钢共开发高新品种钢47个,高品钢销量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改造完成10余项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30多台机器人用于生产。而根据沙钢制定的智能化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沙钢将采用1000~1500台机器人,形成强大的机器人“军团”。【画外音】

沙钢集团、东渡纺织、华昌化工……一个个耳熟能详、烙印清晰的名字勾勒出了我市规模工业发展的轮廓图。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底色”,“底色”亮不亮、新不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沙钢集团的变革,是当下我市传统产业将智能化融入传统“血液”引领工业

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2016年12月我市出台《先进制造产业领跑计划》,初步规划了智能制造发展思路和方向。2018年3月出台《张家港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项目、机器人、智能车间、两化融合贯标等六个方面对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三年将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预计撬动企业投入200亿元。

银河电子扩大精密结构件的智能制造业务、华昌化工加快加氢新材料系列项目建设、保丽洁投建废气治理智能化车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众多“老字号”“新字号”企业纷纷向信息化、智能化要“红利”,产品从做“大路货”到迈向“中高端”,港城制造绘出一条增长稳健、结构优化、动能增强、质效提升、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曲线。

以“绿”为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镜头】

走进张家港保税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壮观场面:林立的巨型吊车正忙碌运行,集装箱绵延沿岸堆积成山。

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位于张家港保税区东北面,紧靠“黄金水道”长江,是张家港保税区的工业配套区、长江流域最大的精细化工园,也是长江流域产业集聚效应最明显的化工园。

经过数年的建设,化工园已形成化工制造、码头仓储、现代物流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化工园内,数千家企业互为上下游关系,每个产业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配套。不仅如此,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循环系统,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环节的原料,形成小循环;一个企业的产品或副产品成为区内另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原料,形成大循环。例如苏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硫酸系统能回收98%的制酸化学反应热量,在不消耗任何其他资源的前提下,每小时可发电5万多度,而硫酸、氢气、氯气、烧碱等又可以提供给园内其他企业生产更多的化工产品。正是因为这样,化工企业占园区主体,生态却并未被破坏。

【画外音】

工业园区是我市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市在政府引导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形式。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就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为实现企业之间的这种循环,我市对进区企业实行绿色招商、补链引资,着力为污染物找“东家”,引进的技术大多是国际先进的清洁工艺。我市还出台政策,对凡是能够与区内已有企业形成产业链的项目实行优先进区、优惠奖励,带动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前来投资。

正是看中循环链的功能,雪佛龙、陶化学、杜邦、道康宁等化工巨子相继入驻园区,形成了有机硅、高性能材料、锂离子电池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等几条优势产业链。并形成了苏州精细化工链、华源化工链、棕榈油链、东海粮油链等四条循环链,促进了各类资源在循环链中得到最大程度利用。

资源利用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这条集约发展之路,大大提高了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水平。

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奠定发展之基

【镜头】

在中科院张家港纳米研究院的建设现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中科院张家港纳米研究院是由我市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有效整合我市的产业、市场、资源优势和研究所的创新、科技、人才优势,促进我市半导体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半导体产业加快发展。

以研究院这个“最强大脑”为核心,中科院张家港纳米产业园的建设正顺利推进。据了解,产业园总投资4.5亿元,将于2019年上半年建成投运。园内除了中科院张家港纳米研究院外,还包括化合物半导体先进外延技术平台、化合物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

不光有高水平科技类载体项目,我市目前在加快推进的重大项目还包括了以康得大飞机碳纤维构件、华灿光电四期、德国ZF汽车电子转向系统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类先进制造业项目。

“这些重点项目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为我市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增添了强劲动力。”我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上半年,我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7.8%,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8%,新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9%。

【画外音】

纵观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创新转型始终贯穿了我市的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我市在城市竞技的跑道上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拾级而上的“港城精彩”不断上演。

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显著成绩,但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新旧动能转换仍然是我市发展中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我市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着力培育“两新一高”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建成了一批产学研研究院、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平台,全力将潜能转换为动能,将动能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进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新一轮产业发展优势。

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立足我市,“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识的深化、区域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这些都将是我市发展的宝贵机遇。

已见繁花结硕果,逐梦扬帆再起航。带着“抬头看路”的前瞻性思维,和“脚踏实地”的举措,港城制造将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步伐,努力实现实力港城的宏伟梦想。

记者: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