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50年,这里拿下多个第一
来源:张家港广播  发布时间:2018-10-16 15:56:32
特别提示:50年,这里拿下多个第一

素有“长江内河第一港”之称的张家港港是张家港这座临江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每天迎来送往各种船舶,可以说她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港城经济由“内向”转为“外向”的见证者。

近日,记者在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看到,大型吊机挥舞着“手臂”,在工人的辅助下,一箱箱集装箱源源不断地运输到靠泊码头的大船上,在这2.8公里的集团码头岸线上,建设有12个万吨级的泊位,整个码头的年吞吐量达到6600万吨。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仅仅拥有两个浮码头的小港口。

1968年,群众参加张家港港建设的劳动场景

1968年,张家港运河的入江口,被国家选定为上海港的战备港和分流港,成了当时沙洲县建起的第一个港口。原张家港港务局副局长王正堂告诉记者,码头当时道路基本是石子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时的施工现场,没有机械,都是肩挑人扛的,一年多以后,到了1970年,基本形成了两个浮码头。当时船舶比较少,主要考虑战备的问题。”

1977年,张家港港浮码头面貌

战备港战时为军用,平时则做些内贸,港口主要承担苏锡常地区煤炭、黄沙的运输,港口发展一直处于闭塞的状态。

直到1982年,改革开放的东风给张家港港吹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当年11月,张家港港经国家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长江流域最早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

1983年改制前的港务局

1983年5月,港口迎来了第一艘外籍船舶。原张家港港务局副局长王正堂:“巴拿马籍船叫‘日本商人号’,装了木材进来的,我当时在码头上,想亲眼看看这个船怎么靠上来的,整个卸货也很顺利。第一条船来了以后,后来外贸船就越来越多了。”

第一艘外籍万吨货轮

——巴拿马籍“日本商人”号驶抵张家港港

外轮驶进了张家港对外开放的大门,港口的发展从此驶上了快车道。

1983年,张家港港规划岸线5.5公里,对外开放的泊位增加到6个,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

1986年,沙洲县撤县,建立张家港市,确立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浮码头

1996年,张家港创办全国第一个内河型保税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港口沿线兴起一批货主码头。

2000年,张家港口岸拥有对外开放泊位27个,吞吐量2057.5万吨、外贸进出口运量886.3万吨、集装箱运量13.6万标箱,码头连线成片。

2000年以后,全市境内63.6公里的长江港口岸线上,已拥有大大小小十几个码头,对外开放泊位27个。码头不再是个“稀罕物”,对于最早建港的港务集团来说,压力陡增。为了找到差异化发展之路,港务集团开始主攻“木材、煤炭、矿石、件杂货”四大主力货种,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全材种木材进口港和全国最大的名贵木材交易基地。

现木材堆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海港大桥初建

现海港大桥

张家港港务集团安全生产部副部长黄英凯:“有很好的装卸工艺做支撑,在木材的管理上实现了精细化。每天的库存量大概在45万方左右, 一天的木材进口量占(全市)口岸单位的80%以上。”

港务集团码头争做鳌头,其他码头企业也不甘落后,开始主攻羊毛、棉花、肉类等特色货种的进出口贸易,就这样,在你追我赶的发展中,张家港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提升。

到2006年,已经成为全国县域口岸第一个亿吨大港, 逐渐进口消费品市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江苏省唯一一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越来越多全国唯一、独具特色的标签傍身,口岸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愈加明晰。

港务集团码头夜景

党的十八大以后,“一带一路”倡议又给张家港外贸打开了“新空间”,张家港口岸积极鼓励和帮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2016年,张家港口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近1500亿元,此后,长江流域首条直航东南亚的件杂货班轮航线、前往韩国仁川的集装箱班轮航线相继开启,张家港港已发展成长江流域最大的国际贸易商港,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87亿吨,港口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60%。

如今,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总遵循,张家港港又开始向新的目标奋进。市口岸办办公室主任瞿伟:“集约节约利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港口吞吐量的大小不再是港口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也在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智能化寻访等来加大对港口码头企业的监管。”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