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38年,他用双手演绎铁砧上的绝响
来源:无线张家港  发布时间:2018-07-20 14:34:21
特别提示:打铁匠,又名锻打师,是一门古老的职业,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世界是浮躁的,但他们是安静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他们用双手留住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张家港在线网、“无线张家港”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寻访港城传统手艺人》,记者把镜头对准我们身边可爱又可敬的“手艺人”,仔细聆听生活的耳语,或许你能找回最淳朴的心声。今天推出第十八篇。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提起打铁这个行业,人们自然会想起“叮叮当当”作响的打铁铺。

打铁匠,又名锻打师,是一门古老的职业,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打铁这种曾经风行于民间的技艺日益没落,铁匠铺也从当年的百花争艳走向了孤独守望。

在市区梁丰路上,有一家不太起眼的小店,名叫“老大白铁店”。小店只有25平米,门头上悬挂着几只用白铁打制的器具。因为岁月的打磨,它们光华不再。

68岁的赵进发正埋头敲打一块白铁皮。不远处堆放着一些做好的白铁制品,有提桶、水壶、漏斗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白铁制品杂乱地放置在小店里的各个角落。

赵进发是江阴新桥人,原本是一名铜匠,主要帮人配钥匙,后来铜器淘汰,在他30岁的时候来到张家港,转行做了打铁匠。没有师傅教,他就向同行前辈讨教经验,自己摸索。每天早上5点到晚上9点,整整16个小时,一人一锤 ,一锤一铁,拿起后再也没有放下,一拿就是38年。

打铁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赵进发回忆道:“1981年的时候,我刚开始做铁匠,在西街上摆摊。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白铁制品,无论是洗脸、洗脚用的盆,还是打水用的桶,结实耐用的白铁制品很受欢迎。”

那时的赵进发每天能做4个铁皮桶,但慢慢地铁皮桶无人问津。1990年,赵进发把目光放在了中央空调的管道和抽油烟机的排气管上,生意慢慢好起来,不仅在外面租了厂房,店面也逐渐扩大,1995年,赵进发把店搬到了现在的梁丰路上。

传统的手工打铁,需要下料、烧火、上炉、锻打、淬火,每一步都是手艺,费时费力。时代在变,老行当也与时俱进。“以前每一步都要自己动手,如今有了卷边机等各种辅助机器,只要一把剪刀一把榔头就可以了。省力了,效率提高了,活儿也好做了。”

“带上这些工具就能闯天下了……”赵进发说。

为了操作流程的简便,赵进发还自己制作了两台卷边机。“这两台机器已经有20多年了,在市面上可是买不到的,都是我自己亲手做的。”

赵进发介绍,下料、咬边、卷板、敲边、焊接是现在制作铁制品的主要步骤,虽然如今有了机器辅助,但敲边还是需要人工。比如,抽油烟机上的变径管,需要反复敲打上千下才能成型。

由于常年打铁,赵进发的双手早已磨起厚厚的一层老茧,伸出来黑乎乎的,洗也洗不干净。

白铁制品牢固、耐用,不易生锈,加上赵进发的好手艺,店铺生意也算红火。“现在提桶、水壶这些都很少有人买了,最多有些熟客来喊我帮忙修修补补,主要还是接酒店和饭店的管道生意。”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赵进发把店铺交给了34岁的儿子管理。“儿子也是我的徒弟,高中毕业我就让他跟着我学打铁了,现在基本都是他在负责了。”

打铁看着不难,其实需要稳、准、力量均匀,这些都是经验的积累。赵进发说,学习打铁需要3年的基本功才能出师,现在张家港做铁匠的不多了,他曾经带过七八个徒弟,有的转行了,有的去做工程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来学了。

打铁,这门行走在铁砧上的技艺如今越来越少见。赵进发说,他内心希望打铁能像打出的火星一样,一直灿烂下去。

(文/王琼曦 图/郭秋恋)

(作品版权归“无线张家港”新闻客户端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