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市民健康的“保护伞”
来源:张家港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05 16:31:38

市政协委员陈磊(左二)、黄卫星(左三)、姚敏芳(左一)接受本报记者黄希彤的采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健康张家港”建设,并将其列入2018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为什么要建设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建设健康城市?1月4日上午,市政协委员陈磊、黄卫星、姚敏芳受邀做客张家港日报社《港城会客厅》,畅谈张家港健康城市建设中惠及民生的春消息。

主持人:黄希彤

访谈嘉宾:陈 磊 市政协委员、市城管局副书记、市城乡环境卫生指导中心主任

黄卫星 市政协委员、市卫计委副主任

姚敏芳 市政协委员、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一个城市的健康,包含了洁净的空气、居民的健康素养、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社会大环境……对于张家港来说,建设健康城市意味着什么?我市在健康城市建设上有什么样的动作?

陈磊:健康是最大的民生。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它涵盖了环境、食品、饮水、能源供应、住房、收入、安全、工作、娱乐、身心健康等多方面,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概念。健康城市作为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它的意义和内涵可以概括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让人人享有生态宜居的健康环境、人人享有优质全面的健康服务、人人享有均衡普惠的健康保障、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文化。

我市健康城市建设的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摸索起步阶段(2004~2005年),理念创新阶段(2005~2007年),试点推进阶段(2007年至今)。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城乡一体、文明引领,积极构建包括健康环境体系,健康宣教体系,健康服务体系,健康文化体系在内的四个体系。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请结合我市刚出炉的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谈谈我市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健康服务?

黄卫星:531,倒过来就是135,就是启动一项工程,建立完善三个机制,实施五大领域重点项目。

启动一项工程即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开展系列健康公益活动、建设健康传播体系、建设健康支持环境等形式,来普及居民健康知识和技能。

建立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个人主责”的联动机制;二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治结合”的预防机制;三是“医防联动、快检快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机制。

五大领域重点项目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心理健康促进项目、重点人群伤害干预项目、出生缺陷与重大疾病干预项目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项目。

主持人:“531”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市慢性病防治水平要提高到20%以上。请谈谈我市在慢性病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姚敏芳:我市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做好慢性病防控工作: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化;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实现综合防控网络化;三是坚持动态监测,实现综合防控科学化;四是坚持环境引导,实现综合防控全民化;五是坚持突出重点,实现综合防控规范化。

此外,还有一些个性化做法: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建成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目前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03万人;根据“急病要急、慢病要准”的理念,建立了5个协同救治中心、3个高危因素筛查机制,打造了1个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了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推行了慢性病患者“1+6”管理模式,2017年又推行了患者自我管理示范小组建设,目前已覆盖全市9个区镇。

主持人:全民健康的基础必须解决好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问题,我国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确定为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我市是通过哪些措施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

黄卫星:从这几年我们的医疗实践来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组建医疗联合体。2017年我市创新实施公立医院分院制经营模式,以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试点,成立医疗集团,分别与大新镇人民医院、凤凰镇人民医院试点实施集团化运作、分院制经营,建立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医联体;“一键式”转诊,打通双向转诊壁垒。2017年,我市制定了《张家港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建立以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上转终端,以二级医院为枢纽,以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双向转诊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打通了转诊的“绿色通道”,免去了转诊病人的排队、挂号、分诊等程序;建立了完善急诊急救协调联动机制,提高抢救成功率。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了双向转诊服务台,为转诊病人提供优先诊疗和住院等服务;“打包”签约,“私人订制”医疗服务。2017年,全市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率达30%以上,大病和计生特困家庭等人群签约服务率达99%以上,直接为签约大病困难家庭和计生特困家庭减免医疗费用180余万元;借力信息化,跨越医疗资源地域“孤岛”。突出技术联动,借力信息化,建立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在全市建设成立心电会诊、影像会诊等中心,弥补基层医院因医师紧缺、诊断水平不高等造成的技术服务短板。

主持人:健康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目标、公共政策和群众心中,所有卫生与健康政策的制定都要以群众为中心,请谈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磊:我市自2004年启动健康城市建设以来,已实施了三轮健康城市建设行动,目前正在实施第四轮(2016~2020年)。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在更新理念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围绕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等重点,将健康政策相关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政策并保障落实;在工作推进上,坚持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突破依靠一个部门来抓、来管的常规,将建设任务归类、细分,落实责任部门,形成统一指挥、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广泛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在建设重点上,坚持需求引领、统筹推进,围绕医疗服务、食品安全、体育健身、社会保障等群众广为关注、迫切需要的健康服务,确定阶段性目标和重点,按照需求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充分发挥建设健康城市对民生福祉保障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