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源:张家港日报  发布时间:2017-11-27 15:54:4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之关系看文化自信的三个“更”

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之关系: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传统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并没有完全排斥中国的传统遗产,相反,很多儒家传统思想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这种传统思想还是了解中国人、中国家庭传统、政府角色、教育体制以及秩序和稳定重要性的根本要素——虽然现在这种儒家思想已经呈现出高度现代化的特征。

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家命运的改变,使得中学西渐演变为西学中渐。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经历了器物阶段、制度阶段、文化阶段。鲁迅提出,中国应该像西方一样,“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于是关于中国之落后根源应从文化上进行追溯的思想愈益深入人心。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倾向是传统文化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因此,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引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大创新: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主义,寻求现代化;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创新内涵,高举科学、民主旗帜。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先进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人类精神的空前成熟(从哲学到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以及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形成,出现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并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

外来文化还必须解决“不忘本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成功案例。

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复古主义。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记者黄希彤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人物简介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组专家、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美学、文化思潮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含国家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