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来源:张家港日报  发布时间:2017-11-27 15:54:35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两条红线,“为什么人”的一块试金石和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三个承诺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情民意呈现重大变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依然存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紧扣主要矛盾,立足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行动纲领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形成托底性的社会政策框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设计

以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为具体方略。

具体来看,既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四个“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又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为增进民生福祉而不懈奋斗

理念更加自觉、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是新时代社会建设部署的四个特点。继续扩大投资于教育和健康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社会政策,优先改善制度的公平性,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的机会和待遇差距,通过机制改革和改善管理,提高制度的运行效率、促进可持续,重视关键技术、理顺激励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预期管理,促进对有关改革和制度调整的共识形成,是新时代社会建设部署的五个着力点。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记者孙丽娟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人物简介

马西恒,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城市社会研究所所长。其长期从事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区治理与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注重立足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践规律,寻求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