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这份创造美好生活的淮安答卷,请查看……
来源:淮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1-06 13:11:50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淮安人民。

近年来,淮安坚持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以上、新增财力四分之三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淮安正在不断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彰显的是城市温度,也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必备的“软实力”。

淮安市一直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建设苏北领先,2016年淮安市教育现代化监测得分苏北第一、增幅全省第一。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持续加大,近五年,全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实施一批教育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推进,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优质均衡发展机制,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700元、1000元。高考成绩保持苏北领先,获批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

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市直5大医疗集团初步形成,县域内建成13个医联体。全市14所城市公立医院和19所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联盟。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组建72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共签约242万人。两次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15分钟健康服务圈”项目荣获第五届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大会创新发展奖。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近五年来,城乡各级文化设施场馆累计投入达10亿元,全市基本建成“市有四馆、县有三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国家级创建项目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中期评估验收即将上线运行。先后创作了京剧《如姬》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全市有2处遗产区,1段河道、5处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点。累计为基层送展览240场、送演出2157场、送电影10万场、送图书60万余册。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15年在苏北率先以市为单位创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淮安市万人自行车骑行暨健步走等品牌赛事活动。《淮安掼蛋竞赛规则》正式对外发布。健全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公共体育服务“一买多赢”成效显著。

保障之网越织越密

建立了更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覆盖”,全市29.3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至每月1867.8元。建立了更可靠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帮助5.2万名破产关闭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驻淮高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居民医保范围,机关事业单位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国首创“总额控制下的病种分值结算办法”。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待遇标准实现“六连增”,由2011年的60元/人/月提高至2017的125元/人/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淮安市创业扶持政策全面向大学生、农民和电商覆盖,实现城乡一体,累计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5亿元。年均落实社会保险及岗位补贴资金3700余万元,惠及就业困难人员9800多人,将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放宽至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五年来,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7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6.37万人。

淮安市还落实城乡低保制度,确保了残疾人“贫有所保”;完善生活救助制度,确保残疾人“难有所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确保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小康路上一户不落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有人掉队。淮安市在全省试点建设“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实名制为基础,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路径,整合扶贫对象、资金、项目、力量4个数据库,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探索出了一条“阳光透明监管、精准扶贫脱贫”的新路子。

淮安市还开展了人大代表“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动员全市五级8900多名人大代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突出问题、帮助经济薄弱村激活内生动力。“千”是千场宣讲,重点宣讲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宣讲涉农涉企法规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致富技能,促进就业,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发展能力。“百”是项目帮扶,倡导企业家代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利用自身优势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帮助经济薄弱村引项目、上项目,培育可持续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带动集体增收,促进农村发展。“万”是结对济困,每位代表联系1户以上低收入家庭,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充分就业,干事创业,共同致富。

淮安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对于对因技能单一、年龄偏大而淘汰的劳动者,实施“专门帮扶、精准帮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中,淮安正砥砺前行。

(记者:何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