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2017年8月23日苏州日报《老企业搭上智能化快车》
来源: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08-23 13:03:33
特别提示:

  一会儿折弯,一会儿点焊,一会儿压铆……伴着嗞嗞声,一排排机器人挥舞着灵巧的臂膀,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钣金车间,机箱加工在机器人“战队”的配合下,只需五六分钟就能快速成型。而过去,这道工序需要四五名工人协作,耗时大半个小时才能完成。
  近日,记者走进张家港市冶金、纺织、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车间,切身感受了“机器换人”给企业带来的强劲活力。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钣金车间的场景,正是张家港市众多老字号企业借助智能改造推进转型升级的缩影。
  熟练工人短缺,危险岗位缺人
  ——企业生产一线机器人唱“主角”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考卷”,传统企业如何“突围”?记者在张家港市走访了解到,沙钢集团、华芳集团、东渡纺织等众多老字号企业,不约而同选择了将“机器换人”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谋求突围的“利器”。
  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银河电子,是张家港市机电行业的“佼佼者”。近年来,由于生产工艺“落伍”,折弯、点焊、压铆等许多工序靠人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用工高峰时有2000多人。银河电子痛定思痛,2016年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了40多台安川机器人,对折弯、点焊等工序进行智能改造,企业用工大幅减少700多人。“引入机器人后,解决了熟练工人短缺的难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银河电子负责人说。
  无独有偶,同样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沙钢集团,在一个名为“高炉测温取样”的工段上,一直是人工操作。沙钢集团副总工程师钱王平说,人工操作精准度不够,成功率也不高。同时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2014年,沙钢投资150万元引进了首台高炉测温取样机器人。
  机器人“外援”果然身手不凡,仅需4秒钟就准确测温取样。钱王平说,如今机器人“上岗”后,不仅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安全性提高,而且取样精准度大为提高,成功率达98%。
  数据显示,近3年来,沙钢集团累计投资约6000万元实施“机器换人”,从瑞士、日本、德国引进了100多台ABB、安川、库卡机器人。如今在沙钢的生产一线,钢坯喷号、钢包焊接、码垛堆放等许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机器人成了绝对的“主角”。
  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传统优势产业借“机”再造新优势
  纺织业,一直是张家港市的“拳头”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日渐上升,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集体陷入了困境——订单不断,但因用工问题而开工不足。
  江苏华芳集团和东渡纺织集团是张家港纺织、服装业的“姊妹花”。2012年以来,纺织业遭遇发展低谷。作为突围“利器”,华芳集团投资数千万元对金田纺织六车间进行智能改造。“机器换人”的效果立竿见影,每条生产线减少用工28人。华芳集团负责人说:“生产稳定,在规模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用工量减少40%,年节省人工成本900多万元。”
  华芳先行一步,东渡蓄势后发。2016年以来,东渡纺织集团投资4000多万元,先后从法国、美国引进了智能排版、智能测色、智能配色机器人,立马缓解了“用工荒”,减少了企业对测色、配色的操作经验依赖,有效提升了面料一次性制成率,用工变少产出更高,功效提升30%,产量提高了20%。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说:“‘机器换人’让我们初尝了甜头,劳动生产率大为提升,成本下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频频在各大体育赛事“出镜”的明星企业——金陵体育,今年上半年投资1.3个亿元从德国引进了2条生产线,30多台机器人的生产量可与4个车间200多名工人的工作量相媲美。
  在各大老字号企业“机器换人”的示范带动下,张家港市乐余镇的海狮机械、飞驰环保、云雾实业、海力机械、华为电子等迅速“跟进”实施智能化改造,5家企业今年在“机器换人”上已累计投入1.5亿元。其中,海力机械引进的焊接机器人有7个转接轴,可实现立体360°全自动焊接,在同行业率先掀起了淘汰落后工艺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