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张家港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
该蓝皮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也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
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几乎饱和,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手机是上网的主要设备;未成年人用网目的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短视频类应用、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未成年人“数字触角”极大延展,普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未成年人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逐渐从QQ转移至微信,自我呈现意愿下降,网络参与尚不深入。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2022年,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社科联联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开展“张家港市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课题研究,有关成果收入《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一书,也是目前唯一在该系列蓝皮书中收录的县级市课题成果。
“张家港市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课题研究以张家港市的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抽样调查,深入分析张家港市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行为和网络素养现状,科学、全面地呈现互联网与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紧密联系和互动机制。
根据蓝皮书内容,张家港市的网络素养教育对网络安全与隐私较为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结合网络文明建设,依托当地“张闻明”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等线上线下阵地,利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张家港好网民等典型宣传,设置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有关网络安全与隐私的知识;充分利用张家港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文化馆、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拓展活动形式,为青少年网络短视频的使用提供指导,帮助其辨别网络风险。
张家港市较早就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差异已经较小,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城乡未成年人在网络设备的拥有以及网络的基本使用上差异并不大,但受制于家庭及学校教育等因素,仍存在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网络素养差异。蓝皮书认为,要改变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发挥网信部门的统筹力量,制定具体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行动计划”“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实施细则”“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用政策统筹全市青少年网络素养工作,对乡镇网络素养建设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的资源倾斜,通过线上教育、专家讲座、师资支持等方式有意识扶持乡镇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
(苏报融媒记者 杨溢 陈梦娇 文/摄/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