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2020年10月14日学习强国《张家港:家乡的“天路”》
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0-10-15 16:18:49
特别提示:▲四通八达的路网 石小蛟 摄


▲四通八达的路网 石小蛟 摄

长江下游南岸,一个偏僻的小村庄。20世纪60—70年代,村庄非常闭塞,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泥土路。但凡雨天,或是冬天泥路冰冻后“开阳”,一路坑洼,泥泞不堪。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板车、自行车易陷泥潭,唯有人推肩扛。行路的艰难,绊阻了父老乡亲走向外面世界的脚步。

不只是这个小村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是这样。1962年沙洲县建县时,县域公路总里程仅50多公里,交通以水路为主。即便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公路总里程也只有150公里,且路况较差,沥青路面仅20多公里,占总里程的15%。“出门靠步行,远行要坐船”是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记忆中,除县城有三四条混凝土路及一两条沥青路外,贯穿县境、相对连贯的是一条南北向、名为“204国道”的砂石路。其余的干道,大多并不完整,一段泥土路、一段砂石路,断断续续,弯弯曲曲。里程稍长一些的,也就是县城通往无锡的沙锡路、通往江阴的杨张澄路。

解决出行难,素来是家乡父老的期盼。伴随着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兴起,“长在深闺”的家乡,终于盼来了福音。1986年撤县建立张家港市,原本砂石路的“204国道”及部分主干道改成了混凝土路面。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强劲的改革春风吹遍家乡的每一个角落。“要想富,先修路”“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饱尝行路难之苦的家乡父老,迅速掀起了道路建设的热潮。其中,“张杨公路”是最显著的标志。


▲平坦宽阔的马路 石小蛟 摄

为打通连接市区和保税区的快速通道,实现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的大开发、大发展,在全市全年公共预算收入仅有一个多亿的情况下,政府下决心新建张杨公路。道路设计方案为高等级混凝土路面,路基顶宽38米,快车道宽24米,两侧景观绿化带数十米,总投资2.5亿元。设计方案一公布,即招致非议。一位上级领导质问家乡书记,“你们小小县级市,造这么宽的马路,是要开飞机吗?是想上天吗?”这连续的质问,不经意间,让张杨公路有了另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天路。家乡书记顶住压力,毅然决然,加快工程上马。至1993年8月,仅用18个月时间,“天路”全线贯通,质量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天路”西起张家港市与江阴交界处,东至鹿苑镇,全长33.8公里,成为江苏省第一条双向六车道的一级快速公路。“天路”的每一尺、每一米、每一段,都刻下了城市精神深深的印记。几十年过去了,面对又经改造的“天路”,车来车往、车流成河的繁忙景象,人们无不为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啧啧赞叹——通衢“天路”为港城快速腾飞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与“天路”相伴而生的是港丰、沿江、晨丰、妙丰、西塘、杨锦、新沙锡、南苑、长安等另外一条条大大小小的“天路”。从此,公交车开进来了,大卡车开出去了,原本犄角旮旯的村庄,终于走出封闭,走向致富通途。

2003年起,家乡投入巨资,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实事工程”,仅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90%以上的村民住宅前都有了硬化路。时光飞逝到2018年,全市农村公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等级也越来越高,里程达1389公里,好路率85%以上。路畅了,人活了,汽车可开到家门口了,家乡父老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历往事中转身,在通向小康的大道上疾速奔驰。


▲路畅人和 石小蛟 摄

进入新世纪,家乡又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沿江、锡张、疏港三条高速公路及苏虞张快速路相继建成,让“204国道”不再是通往远方的唯一。2020年,注定是家乡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份,这座名扬天下的明星城市,正聆听着“高铁时代”的曼妙足音。沪苏通铁路于7月1日正式通车,另外还有两条铁路正在建设中,三条铁路在家乡交会,家乡成了南北贯通、东西纵横的高铁枢纽。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回望家乡“路断而衰,路畅而兴”的激越嬗变,不正是“中国梦”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吗?其实,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城市乡村,又何尝不是像家乡那样,“天路”通天……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带我们走近人间天堂……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此时,美妙的歌声从车载收音机传来。眼前,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天路”,迢迢伸向远方,多么像我们的生活,宽广而平坦,幸福而绵长。

(作者:丁学东)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