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长江口有群“侦察兵”!365天在坚守!
来源:今日张家港  发布时间:2020-07-31 15:10:47
特别提示:在我市的长江水域上,有这样一群“尖兵铁旅”,他们每日航行在水面上,密切监测水情,守护港湾。

在我市的长江水域上,有这样一群“尖兵铁旅”,他们每日航行在水面上,密切监测水情,守护港湾。

“水文数据没有节假日,防汛,我们365天在坚守!”

他们就是市长江治理工程管理处的水文勘测队!


▲水文勘测队监测水下地形

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一个不太为人们熟知的群体,今天,一起跟随小编走进“水文人”们的日常。

 

VIDEO

我市105公里的长江岸线,属泥沙型土质,是易坍江区域。长江治理前,整个坍江区长度已达24公里,并以每年30米的速度向内陆推进,累计坍失土地达12万亩。历史上,新桥、盘明等7个集镇陆续坍入江中,使得人心惶惶,谁都不愿住在长江沿线。


▲我市老海坝险工段长江岸线历史坍塌情况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1969年11月,原沙洲县组建了沙洲县长江保坍工程处(今名为长江治理工程管理处),通过在长江节点处建造丁坝群和在窝崩区进行平顺抛石,初步控制了河势,稳定了长江岸线,并同步开展水下地形勘测工作。从此,我市翻开了长江治理新的一页。


▲“沿江河势分析信息系统”软件

水流对于河床的影响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但打开由市治江处自行研发的“沿江河势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只见通过分色图、断面对比图等,15年来的沿江水文勘测数据、水下地形冲刷情况、地形变化一目了然

这些通过专业设备获取的相关数据,经过工作人员的整理分析后,就如同一份份详尽的“体检报告”,能精确反映河床的冲淤变化,进而发现潜在“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防止堤岸坍塌。这让长江和我市25条市级河道有了十足的安全感。

这些数据背后,是水文勘测队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精心守护。


▲架设RTK差分基站,使勘测船的导航定位达到厘米级

这天一早,水文勘测队随船来到张家港湾附近,顶着烈日架设起RTK差分基站,开始了一天的监测工作。水位监测、声速测量、码头地形测绘……个个容不得马虎。


▲使用专业声速剖面仪测量长江声速剖面

一个工作日下来,一艘勘测船需要完成的水下地形测线近60条,而每条测线上的水深点又有五六十个,甚至更多。


▲勘测队员行走在江滩芦苇荡

长期的户外工作,监测队员对于严寒酷暑的考验已习以为常,他们清一色黝黑的面庞,便“归功”于常年的阳光照射和江风“洗礼”。


▲烈日下的勘测队员

在日常的水文勘测过程中,遇到无法用勘测船直接测量的滩地,勘测队员还需徒步进行测量。有时地势险峻,会面临半个身子陷入泥潭的危险;有时GPS信号不好,测一个点就得等上半个小时,而完成一个滩地的监测需要测上千个点;有时为了赶大潮,他们凌晨三四点就要上船监测,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到驻地吃上饭,还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分析处理各类数据资料,并部署安排好第二天的勘测任务。


▲勘测队员穿越泥泞的滩地

1999年4月,东海粮油码头区前沿水下地形发生严重冲刷,存在发生坍塌的危险。正是水文勘测人员通过数据比对及时发现了水下地形的异常变化,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码头及时进行抛石加固,才避免了险情。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治江人的坚守和付出,我市沿江的河势得到控制,数万亩良田免于坍江风险。在此基础上,沿江陆续兴建了30多个万吨级码头,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使我市临港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全市约27公里的险工地段,市治江处按照非汛期两个月一次,汛期每月一次的频率对其进行勘测,及时掌握河势动态及水下地形变化情况,及时消除了不少码头区域的安全隐患。

江风为友,江河为伴,低调坚忍,朴实无华。

新的一天,水文勘测队再次启航……

(编辑:吴思晔)

张家港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