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在线
张家港人的“西子”,惊艳!
来源:今日张家港  发布时间:2020-07-06 13:22:32
特别提示:今年45岁的杜宏娟是我市保税区(金港镇)人,从小生活在长江边。

今年45岁的杜宏娟是我市保税区(金港镇)人,从小生活在长江边。

在她的记忆里,从自家老宅出发,稍稍往北走几步,便能看到浩瀚的长江。

而如今的老宅不复存在,替代老宅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张家港湾。

让我们一起顺着她的思绪, 回顾老宅、张家港湾……有关那片土地的所有记忆——如今在地图上,还能找到金城村这个地名。它在张家港湾的岸线边,是一个小小的点。

较早的时候,它被称作金城圩。圩是多音字,读作[wéi]的时候,是防水护田的堤岸。

听爷爷说,当年他爷爷与许多人一起,挑着担,从南通来到这里安家落户。

爷爷的外婆家也在村里,这就是说,曾祖母随父母搬迁过来后,嫁给了同样随父母搬迁过来的曾祖父。

大家都走了很长的路,停下脚步的时候,就再也不想去别的地方了。


▲未动迁前的老宅门前

村里人靠水吃水,除了在长江里捕鱼捉虾,还在岸上开荒种地。

不仅如此,一有土地新“长”出,就在高大的堤岸旁拢一圈略矮的堤岸,形成小圩。

村里人习惯称小圩为“海口忒”,毕竟长江浩瀚茫茫,与海边别无二致。

晚迁过来的人家就住在小圩,紧挨着护漕港的入长江口,风浪大的时候,浪花能从后门扑进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几户人家才离开小圩,搬进高大的堤岸里边。小圩那里则建起新的水闸。水闸的作用自不必说,雨季放水,旱季守水。金城村原本在老水闸之外,有了新水闸守护,也是安心许多。

堤岸很高,村子在堤岸之下,住在岸边被唤作“岸佬人家”,房子沿着堤岸前后排着队。

住在平坦之地则唤作“埭佬人家”,房子并排一字铺开,门前小河,屋后小河。

到了冬天,村里会组织大家去江滩上割芦苇,倒地后的芦苇被一捆一捆扎起,再一担一担挑回村里。芦苇作为柴火很受大家欢迎,燃得旺,灰也不多,属于优质燃料。后来,用上燃气后,芦苇也就无人问津了。成片枯黄的芦苇矗在江滩上,等到春天,新的芦苇长出来,将它们覆盖掉。

后来,堤坝上修了一条石子路,但也只是略略撒了些粗石头,走在路上,需要抬高脚方才不被绊倒。至于在上面骑车,颠簸得像是大海行舟。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虽然已有村办企业,但是容纳不了那么多年轻人,大家纷纷出门打工,做裁缝、瓦匠、木匠。过年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去哪里能赚到更多的钱。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办企业、镇办企业多起来了,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开始就近找工厂上班。此时,苏南地区也渐渐成了打工的热土。大街上,没怎么出过门的卖菜大妈也能说几句普通话,以应对络绎不绝的外来人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德积紧挨着保税区,保税区的飞速发展也让德积得到了实惠。


▲德丰社区

2012年,护漕港西岸沿江一带开始动迁。金城村也在这个范围之内。昔日熟悉的江滩风光将被工业化的场景所取代,做了一辈子的农民将搬进商品房内。我爸妈虽然对老宅万分不舍,但对于新生活,他们也怡然接受。在新生活面前,我爸比我妈适应得要快一些,搬进德丰社区之后,他就加入了广场舞的队伍。乡邻们聚在一起,对生活的满足让大家相处起来融洽多了。

2019年,江边有了张家港湾的规划,当爸妈激动地向我说起时,我有点不敢相信,长江这么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用,人们大概也未曾想过为长江做点什么。

不过,这么说其实有失公允,江边虽是荒野,但一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堤坝上柏油路全覆盖开始,经济发展所呈现的巨大能量正让它日新月异。而现在,140万平方米滨江亲水景观带让大家彻底改变了对它的刻板印象。

此时,不由想起西湖,因为出色的治理,才变得如此美好,白堤和苏堤虽是普通的堤坝,但已被赋予了历史的厚重,直到今天,依然是西湖不可或缺的景观。

张家港湾亦是如此,经过一年多的全力建设,早已“不怯古人,不畏来者”,甚至可以吟一句,“欲把港湾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杜宏娟)

张家港新闻 更多>>